投稿|《八角亭谜雾》是文艺片导演转型的阵痛( 二 )
或许有人说文艺片有它另一套衡量标准,不能用单一的票房结果来评价 。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任何一种艺术存在的第一属性终究还是“商品”,至少实现回本、不让投资人亏钱才是它的一个根基,在实现盈亏之后,才能有资格去谈论它的艺术性 。
可能王小帅在多年的文艺片尝试中,也在伺机寻求转型,不求直接转型为商业导演,但还是能够看出想增加更多的商业元素 。比如这一次的《八角亭谜雾》,如此标准的商业选题,但最终因为王小帅的个人风格,导致了它在文艺跟商业之间徘徊,口碑也在一路下跌 。
因此,文艺片导演能否驾驭一部商业片,答案可能真的是否定的,至少转型绝非易事 。用文艺片的细腻来填补商业片的空缺,始终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一个导演的思想能够在作品里贯穿始终,很难单纯的将一个导演的优势放在项目里,却又巧妙的避开他的劣势,想实现真正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 。
再看国内文艺片导演转型显然《八角亭谜雾》并不是个例,对于一个文艺片导演来说,确实面临两难的境地,坚守文艺阵地、彻底转型商业片,一半商业一半文艺都是选择的方向,但从结果来看,或许坚守文艺才是最佳选择,虽然依然无法取得好的市场回报,但至少能够持续提供影响力,通过艺术性和奖项来保持导演的价值 。
大部分想寻求转型的文艺片导演,往往都弄得“不伦不类”,反倒迷失了自己 。商业片导演更多是用商业思维来思考问题,当然也会有个人表达,但更多的遵循市场跟观众的看法,愿意融入到群众当中去 。可文艺片导演往往却放不下架子,没法倾听观众的声音,事实证明不是每个人都能“站在还把钱挣了” 。
文章图片
说的文艺片导演,第六代是个“重灾区”,除了王小帅,还有贾樟柯、娄烨、张元、王全安等等,几乎清一色文艺片导演 。这些导演曾经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从90年代,到新千年初,拿出了大量优质的作品,也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
伴随着电影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已经早早坐上了全球第二大市场,全年票房在正常情况下已经稳稳突破600亿+,如今内地票房榜单中,霸占榜单的是吴京、贾玲、饺子等这些新人导演 。如此迅猛的市场发展红利,几乎所有从业者都享受到了市场带来的红利,但却跟这些文艺片导演没有丝毫的关系 。
或许有些导演依然镇定自若,视票房和观众为无物,继续坚守自己的阵地,但也有些导演眼看着自己未能尝到市场发展红利,内心开始动摇,开始有所转型 。其中从这些导演近年的发展来看,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和变化 。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王小帅打造商业项目《八角亭谜雾》,也有娄烨正在热映的《兰心大剧院》,该片阵容极为强大,处处展现出商业的气息,但终究还是无法取得票房,最终将无缘3000万大关 。包括贾樟柯,在《江湖儿女》已经加入了不少的商业元素,但依然仅取得6000多万的成绩 。
文章图片
正如前面提到的,文艺片导演最大的忌讳就是“既要又要” 。不能既放不下姿态去做商业片,又想尽可能取得更多的票房,那么这样只能两者都得不到 。他们既眼馋那些动辄50亿+的票房,内心又不屑于与之为伍,这种内心的分裂是非常微妙的 。
推荐阅读
- 工具|VR音乐制作工具《Virtuoso》将于3月登陆Quest和SteamVR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