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大多建在景区和交通要塞 。古代文人与亭台楼阁有很深的交集 。他们来到这里 , 或凭吊古人 , 或漂泊故里 , 或送别亲友 , 或抒发内心世界 。由于这些众多的交集 , 亭台楼阁自然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主要场所 。
宋代欧阳修在滁州醉亭写下了一部精美的游记《醉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山川 。”这两句名言 , 让很多人放下了束缚 , 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 , 把自己的爱送给了山川 , 领略了山川之美 。李白在老老亭写了一首伤感的送别诗《人间伤心处 , 老老送别亭》 。多少人在折柳时为离别而悲伤 。
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 唱出“思天地 , 无涯无涯 , 孤独孤泪落”的名句 。李白在南京凤凰电视台写了一首著名的格律诗《登上南京凤凰台》 。
岳阳楼
“洞庭湖满水 , 岳阳楼满楼” 。提起洞庭湖上的岳阳楼 ,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北宋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 , 以及其中的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波到江西南昌王腾亭 , 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王腾亭诗序》 。
说了这么多古代文人和著名建筑的交集 , 似乎漏掉了一个人 。哦 , 对了 , 他是苏轼 , 宋代大文豪 。苏轼一生事业跌宕起伏 , 经历了很多事情 。他当过礼部尚书和太守 。他的事业也有起伏 , 也因言获罪 。他险些丧命 。苏轼走了一辈子 , 走过很多地方 , 从密州、定州、杭州到徐州、黄州 , 最后到海南儋州 。
苏轼画像
苏轼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总结自己的一生 。他说:“问你一生成就 , 黄州徽州儋州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绩在于贬谪的黄州、徽州、儋州 。
元朝六年(公元1083年)六月 , 苏轼来到黄州 。在黄州 , 苏轼度过了将近五年的时光 , 黄州早已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二故乡 。
在黄州 , 苏轼没有地位 , 没有经济来源 。为了养家糊口 , 他找了一块坡地开垦 , 苏轼将其命名为东坡 , 这也是苏轼被称为苏东坡的原因 。
苏轼雕塑
苏轼在黄州期间结识了张怀民 , 张怀民(有梦想 , 性格婉约)在江边建了一座亭子 。他请苏轼给亭子起了个名字 。苏轼以“快哉”二字为这个亭子命名 , 并写了一个特别的字 。这个亭子后来被称为“快哉亭” 。
张怀民和苏轼一起被贬黄州 。两个人都是学者 , 又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 , 彼此欣赏成了彼此的知己 。他们一有空闲时间 , 就在快仔亭聚会 , 抒发感情 , 吟诗作对 , 畅谈人生 。
苏轼画像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苏轼的水调歌头】苏轼写的这首词是“水调歌头 , 黄州快哉亭献张立苏” , 又名快哉亭 , 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原话如下:
斜阳中绣帘卷 , 亭中接水空 。为了让我来 , 你特地用鲜艳的红漆油漆窗户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屏山府的时候 , 靠着枕垫 , 欣赏南方的烟雨 , 望向远方的地平线 。今天我们看到眼前的景象 , 我们体会到了欧阳老酒鬼在话里所描述的 , 山上的风景是隐蔽的 。一望无际的水面清澈见底 , 映出群山的绿色影子 。突然 , 河面波涛汹涌 , 一个渔夫驾着船在风浪中前行 。看到这不禁想起宋玉的《宋玉》 , 像这样可笑的人于 , 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大自然的声音 , 说什么风有女 。事实上 , 一个人只要他具有志大志刚的高尚精神 , 就可以在任何场合中泰然自若 , 享受千里的无限舒适 。
这首诗以快哉亭为中心 , 描绘了快哉亭周围的壮丽景观 , 从而形成了一幅以快哉亭为中心的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 , 同时表达了诗人旷达豪迈的生命精神 。
在前两句中 , 作词人首先用细致的写实手法 , 将眼前的视觉和近景吸收到文字中 , 呈现出快仔亭下的河水与湛蓝空的水天相接 , 夕阳的余晖洒在快仔亭的窗上的画面 。
这种相映成趣的美景 , 这种融抒情与绘画于一体的意境 , 给人带来了空的广阔境界 , 充满了无边的情怀 。
在接下来的两句“我知道你是我的新作 , 窗棂湿绿”中 , 作词人交代了快哉亭的创作过程 , 指出建造亭的人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苏轼在这里反客为主 , 用了非常幽默的语气 , 故意把张立苏修建的快仔亭说成是专门为自己修建的 。
从这一点上 , 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 因为只有在他们性情相投的知己之间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 这进一步证实了他们在互相欣赏中的和谐融洽的关系 。
在这些描写快哉馆的句子背后 , 充分展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然后作词人写道 , 快仔亭的窗户染上了颜色 。快仔亭的窗户刷了绿红两色的油漆 , 颜色新颖漂亮 , 像是刚刷上去的 。在夕阳的反射下 , 闪闪发光 。
快仔亭的绣帘卷起 , 洒在河上的夕阳余晖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这美景不禁让诗人心神荡漾 , 心旷神怡 。
这四句话所描绘的画面 , 简直就是一幅“快哉亭晚照” 。事实上 ,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 , 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 。其传世至今的画作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
苏轼的古木怪石图
苏轼在谈绘画艺术时曾说:“在古代 , 画家不是老百姓 , 他们的描写和诗人差不多 。”他总结说 , 真正的画家是诗人 , 同理 , 真正的诗人也是画家 。
苏轼在谈画时也说:“古之时 , 画者非庶人 , 奇思妙想与诗合而为一 。龙眠 , 一个俗人 , 却是一个能让龙潭飞黄腾达的诗人” 。在苏轼看来 , 想象是诗画创作的基本要素 。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诗人或画家 。
苏轼将绘画与诗歌创作完美结合 。前四句很好的说明了他写在快在亭的歌词 。这四句话从场景的大小、远近、虚实、明暗等方面 , 做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画面布局 。
苏轼的潇湘竹石画
远处的水天一色 , 近处夕阳下的快哉亭 。远山与近水相对 , 快仔亭与宽河相对 , 清澈的河水与碧峰在水中的倒影相对 , 夕阳映照下的江面格外耀眼 , 是一幅十分绚丽多彩的景象 。
整个画面错落有致 , 完整统一 , 富有立体感 , 形态优美 。无论是诗人对线条的勾勒 , 还是画面的着色 , 都是为了突出快宰亭的中心场景 。
接下来的五句是对诗人眼前景象的一个想象的侧面描述 。苏轼用“常吉”二字来唤起他对扬州平山堂的记忆 。为什么这首关于快仔亭的歌词里会出现屏山堂?
原来 , 屏山堂与苏轼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关 , 那就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 。苏轼早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得到欧阳修的赏识 。苏轼步入仕途后 , 欧阳修给了苏轼很多建议 。苏轼无论是在文章方面 , 还是在生活方面 , 都学到了很多东西 , 两人既是老师 , 又是朋友 。
欧阳修画像
平塘是欧阳修在扬州时修建的 。公元1071年 , 苏轼最后一次见到欧阳修 , 次年欧阳修去世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 苏轼路过扬州时到平山堂 , 瞻仰欧阳修 , 并题写“西江月平山堂”二字 。词中 , 苏轼回忆了这位文学始祖对他的支持和褒奖 , 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深深怀念 。
当时苏轼在屏山堂欣赏江南美景 。烟雨蒙蒙 , 天边寂寞的飞影 , 若隐若现 , 巍峨空的江南风光 , 都成了诗人美好的回忆 。
苏轼在黄州欣赏快仔亭周围的景色时 , 眼前的景色与当年在屏山堂看到的十分相似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无形中让他想起了欧阳修 。
平山堂
“知醉语 , 山色既有又无”是苏轼引自欧阳修《钟超错》中的名句“平山障壁倚晴空 , 山色既有又无” , 是苏轼对快宰阁周围若隐若现的景物的补充 。其中蕴含的感情不言而喻 , 不仅是向经典致敬 , 更是向欧阳修老师致敬 。
在这五句话中 , 他与同为师友的欧阳修之间的深厚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画意与歌词的融合 , 让文字所蕴含的审美意义更加丰富 。
如果说苏轼的前四句给我们展示的是“快哉亭一夜照”的画卷 , 那么这五句给我们带来的则是“江南一场烟雨”的画卷 。
江南烟雨的回忆 , 雾蒙蒙的山川 , 若隐若现的孤心 , 明显是冷色调 , 而眼前的“快哉亭晚照”则是夕阳映射出的暖色 , 两幅画卷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
眼前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景象的对比 , “有”和“无”的对比;两幅图传达出的情感反差:物是人非的感叹 , 世事沉浮的感慨 。
“景为情设 , 言为情作” , 苏轼以画美景来抒发情怀 。在想象和现实的对比中 , 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也被激发出来 。
苏轼画像
苏轼是个多情的人 。这两幅画其实和苏轼生活中的两位朋友有关 , 他们与苏轼有着深厚的友谊 。一个是张怀民 , 另一个是欧阳修 。
张怀民和苏轼都被贬黄州 。他们志趣相投 , 却都在此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当亭子在张怀民建成时 , 苏轼将其命名为“快哉” , 并写了一首歌词 。这是苏轼流放期间的内心写照 , 表现了他旷达的情怀 。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 , 欧阳修已经去世了 , 欧阳修当年的谆谆教诲永远留在了诗人的脑海里 。“没有孤独”的寓意不正是欧阳修死后苏轼孤独身影的写照吗?这时苏轼内心知己难求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在黄州期间 , 张怀民与苏轼的交往抚慰了词人的孤独情怀 。苏轼回忆欧阳修那段刻骨铭心的师生情 , 是悲喜交加 。无尽的情怀 , 在画面中溢出 , 歌词、情怀、画意融为一体 。
如果说上一部电影是用现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快宰阁周围的景色 , 那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 , 诗人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快宰阁前千变万化的广阔江面 。
三句“千顷 , 尽镜清 , 碧峰峦落” , 写的就是眼前这一望无际的清河 。清澈的河水映出绿色山峰的影子 。诗人用短短的九个字 , 呈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风平浪静的画卷 , 这是对风景的静态描写 。
黄州(今湖北黄冈)风光
在接下来的两句话里 , 作词人写道:一阵大风吹来 , 河水突然变得不稳定 , 河水突然起了波动 。这时 , 一个白发苍苍的渔夫驾着一只小船 , 它在暴风雨中颠簸 。
至此 , 作词人由静态景物描写转为动态景物描写 , 从而自然过渡到全词所描绘的一个重要人物 , 一个正在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渔夫 。
如果要给苏轼这些话所描绘的画面起一个恰当的标题 , 那就是快宰亭的风浪动态图 。
画面中的人物充满了动感 , 作词人只用简单的笔勾勒出来 。线条和造型优美的白发渔翁形象生动地展现在纸上 , “舞”字也展现了这位搏击风浪的渔翁的洒脱魅力 。
至此 , 我们不禁为这位渔夫的状况担忧 , 而诗人笔下的渔夫 , 对于突如其来的风浪 , 却一点也不担心 。他沉着冷静 , 泰然处之 。也许这个渔夫早已习惯了河上的风浪 。他熟练地驾着小船 , 穿梭在风浪中 , 出没在波涛中 。
一个白发苍苍的渔夫 , 饱经风霜 , 见惯了风浪 , 见惯了世间的种种情形 。风雨袭来时 , 他一点也不畏惧 , 勇敢地穿梭在风浪中 。这位白发渔父的形象 , 其实是苏轼本人人格的一种象征 。
苏轼可能在这个渔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白发渔父的旷达 , 正是苏轼心胸开阔、格局崇高的体现 。白发渔父的形象是苏轼精神和魅力的写照 。这不就是苏轼在经历了人世的风风雨雨之后 , 所表现出来的旷达豪迈的人生精神吗?
苏轼看到了江面骤变、风浪大作的戏剧性场面 , 也看到了白发渔人与风浪搏斗的感人场面 。他的思绪不平静 , 情绪此时如眼前的河流般倾泻 。
苏轼笔下白发苍苍的渔翁形象 , 很自然地引出了他对战国时期楚国兰太令所作宋玉《封赋》的评论 。在苏轼看来 , 宋玉将风分为“王者之风”和“庶人之风” , 是他对自然的牵强附会的说辞 。宋玉的豪言壮语 , 在白发渔翁的搏击风浪面前 , 是那么不堪一击 。
接着 , 苏轼以充满豪情壮志的口吻 , 用议论的方式向世人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个人只要拥有最大的尊严感 , 就可以超凡脱俗 , 四处游走 , 自在逍遥 ,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容不迫 , 享受让人感到幸福的无边荣耀 。
苏轼曾说:“人生如逆风行 , 我也是行人 。”这首词表明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无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 还是坎坷不平的道路 , 都要像与狂风暴雨搏斗的白发渔翁那样从容不迫 。苏轼写一个白发苍苍的渔夫 , 其实是表明了他对待逆境和挫折的态度 。
苏轼也说:“回首萧瑟处 , 回家无风无雨无晴 。”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 一切都会浩浩荡荡 , 风轻云淡 , 这是苏轼超然自在心态的体现 。
苏轼曾说:“烟雨连绵不绝 。”怎么能这么淡定?重要的是“我善于养我的气节” 。就像一个白发苍苍的渔夫 , 只要心中有正直 , 就不会惧怕未来 , 不怕艰难险阻 。无论多大的风暴 , 无论多汹涌 , 他都能坦然面对 。
这样生活才会更加闲适自然 , 才会有“一点傲气 , 千里快风”的极致感受 , 这也是苏轼将此亭命名为快仔亭的真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