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张爱玲,拍不得( 三 )


电影|张爱玲,拍不得
文章图片

另据透露,《第一炉香》也将于近期改成电视剧,演员人选再次引发大家讨论 。
1980年代至今,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10部,其中小说《半生缘》最受欢迎,被改编了3次,其次是改编2次的《倾城之恋》 。所有影视化作品,豆瓣8分及以上的有2部,豆瓣7分段的5部,6分段的1部,不及格的2部 。
从这个评分看,似乎不错 。但要知道,张爱玲的小说在豆瓣上基本上都是8分、9分以上的高分,改编后却纷纷低分 。并且,一些“高分”影视改编的评分人数只有几百万或几千人,高评分是虚高 。
电影|张爱玲,拍不得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成功率很低 。要么口碑不佳,要么成为受众寥寥的小众剧 。
难以还原的“张味”为什么哪怕是大导演,也会在张爱玲的作品上折戟?这主要是出于张爱玲作品的特异性,文字里的很多精妙之处难以转化为影像 。
关键词一:意象
张爱玲擅用奇绝的譬喻、独特的意象,她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调动各种感官描绘景物、塑造空间,构建出一个充满细节的世界,暗含象征和隐喻 。导演们孜孜以求的镜头感,在张爱玲笔下更是比比皆是 。
比如月亮、太阳、雨水、镜子等都是张爱玲小说里的常见意象,承担着人物塑造、风格构成、主题表达等重要功能 。小说里可以反复强化意象,可一旦影视化后,意象的精髓就会“流失” 。
比如小说《金锁记》中的月亮贯穿全篇——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
但这些“月亮”,在电视剧里无力呈现 。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蛇”是姑妈家里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意象,象征危险的诱惑,电影里就只是乔琪乔养的一条蛇,象征他的“心爱之物” 。
电影|张爱玲,拍不得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关键词二:心理
张爱玲的小说,非常注重心理活动描写,灵敏细致,繁复详尽 。这在几乎所有影视改编里,都被俭省过去了 。
《色·戒》是少数的例外,在李安导演的镜头下,小说叙事线索统统被打乱,完全变成了电影的叙事,通过对王佳芝身世等的信息补充,将人物心理转化为有着起承转合的行动选择 。
电影|张爱玲,拍不得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关锦鹏加入大量的独白和旁白,想凸显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魅力,但这个做法毁誉参半 。关锦鹏曾透露张爱玲其实并不喜欢这部电影“是张爱玲的代理人宋先生(宋淇)告诉我的,当然,她亲口跟我说,我也接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