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历艰险,豪杰出风尘
《论语?学而》之一
郭老师:请问《论语》学而篇第一章里,孔子说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似乎讲的不是一回事,这三句话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不解之时则为三句话:学习而又不断学习,不也挺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我,不也挺快乐吗?别人不晓得我而我并不见怪,不也挺君子吗?理解之后则为一个意思:
学诗书礼乐而时习孝悌忠信,不亦悦乎?有志同道合之朋自远方来共同复兴礼乐,不亦乐乎?人不知礼乐之道至大而不愠见于心,不亦君子乎?
或者说:学而时习以致其道,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以文会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以和为贵,不亦君子乎?
或者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亦悦乎?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理想集体奋斗,不亦乐乎?真理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一时半会得不到大多数人理解,不亦君子乎?
或者说:要做先生先做学生,不亦悦乎?团结同志友爱他人,不亦乐乎?教育群众等待群众,不亦君子乎?
或者说:学习圣贤理论用于自身实践,不亦悦乎?有四方豪杰愿与之共学、适道、与立、与权,不亦乐乎?坚持克己复礼不为人所知而不悔,不亦君子乎?
或者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亦悦乎?四方则之天下效之,不亦乐乎?凡人不识俗人不解,不亦君子乎?
或者说:学而知言知人,不亦悦乎?而又知礼知权,不亦乐乎?而又知命知天,不亦君子乎?
??????
以上所说不过例举二三,以示意其纲概。如是万千等说,总归引人入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郭老师,请问这章该怎么翻译?
一个人为人孝悌,而会冒犯长上的,很少很少;不会冒犯长上,而去到处作乱的,必定没有。君子修身以仁,身立而道之将行。孝悌二字,当为仁之本吧!
1.2郭老师,请问怎么理解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圣贤历艰险,豪杰出风尘】弟子规可以回答此问,躬行弟子规则无此惑。本章乃是有若学习孝悌之心得,凡孝悌者无不有此体会。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清朝李毓秀因此而有对弟子规的编撰;宋朝王应磷因此而有对三字经的编撰。君不见弟子规,圣人训乎?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君不闻孝于亲,所当执。悌于长,宜先知乎?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文,识某文。几千年来传习之言与几千年前有若之言合辙压韵,足以代表后世学者对于首孝悌之一致共识。君子急先务,孝悌最为急。人能以孝悌为先,则百善日臻、千祥云集、万福临门。孝悌乃成仁之本,岂虚言哉?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非始于足下而不能终于千里,是故足下岂非千里之本与?
孝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可慎终如始,善始善终。若以仁为种子,孝悌乃为耕耘、收获。话说农田耕耘,未必有收获,然而心田耕耘,则必有收获。据此可证:外在不由人,而人偏外求;内在全由人,而人偏不求。呜呼!舍弃通天之云梯,堵塞达道之捷径,而曰无路可走,其真无路邪?其真不知路邪?行而不知孝悌,非其罪也,不智之故也;知而不行孝悌,罪莫大焉,不仁之故也。如不智者常可使自知之,而不仁者绝难使自行之。
1.3郭老师,不仁的表现有很多种,为何孔夫子要特别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
人往往不仁而愿意表现仁,不智而愿意表现智。因为不仁不智是恶性劣性之表现,所以人皆愿意表现善性良性之仁智。如此这般本来好事一件,但是有人求胜心切而不肯付诸努力,最终就像考试为了得到好成绩,而不惜大肆作弊一样。真心真意之人多是直言正色,虚情假意之人多是巧言令色。真仁真智必定在于真心真意,虚情假意必定在于假仁假智。此乃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互证:思想有品德则行为有规范,行为无规范则思想无品德。真心真意则正直、坦荡、自诚、诚人、言行无违,实事求是;虚情假意则扭捏、狎昵、自欺、欺人、富于作态,忙于表现。直言正色,利人、己利、利国、利民;巧言令色,意欲何为?无非利己害众而已。倘若巧言令色能够利益大众,夫子何必如此再三表示反感?
再者巧言令色一语并非出自论语,乃是出自尚书大禹谟。足见巧言令色一类危害之大,四千年前所指贬义已成定论。巧言令色之人表现为红口白面黑心肠,看似正常,其实不正常,披着人皮吃人,让人防不胜防。伪善大于恶,好比奸细大于敌人,打着红旗造反,使人不易看穿。因而千百年来家国天下之中,巧言令色之徒无处不在,朝朝斩之不尽,代代杀之不绝。既为毒物一株,何以猖獗致此?其必曰见怪奇怪,其怪愈奇。诸如鸦片战争,一国烟鬼去打洋烟贩子。诸如军阀扫黄,一群色鬼去清妓院窑子。这无异于抱薪救火,也无异于扬汤止沸。凡夫俗子之于巧言令色,亦复如是!
1.3郭老师,请问“鲜矣仁”是啥意思?
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仁鲜矣”的意思!鲜者,稀罕少有稀奇少见也。这里当指绝无,但是亦可仅有。何以虽无却有?以其君子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无所不用其极,无入而不自得。目的若是正确时,手段可不拘一格。正所谓:真到假时假亦真,假到真处真亦假。
1.4郭老师,请问怎么去解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者,几翻多次也。省者,反观内省也。忠者,不存二心也。信者,有始有终也。忠信而不好学,则孤陋寡闻而陷于愚忠愚信也。故忠信之余,不废传习也。传习者,先王之道也。夫先王之道乃典章、制度、人物、名法也,或曰:天地祖宗之神器也。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亦自然运道、道运天、天运地、地运人、人运社会也。社会源于自然,自然大于社会。自然者,万物之母也。社会者万物之一物也。自然并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而社会却完全以人之意志为转移。自然并不有求于社会,而社会却处处有求于自然。故先王取法于自然,以运用于社会,譬诸以母亲之乳液,哺养于整个身体。自然者,天道也。社会者,人道也。古人云:天道远,人道迩。又云:譬如行远必自迩。是故凡诸中人者略加思索,则此意不言而自明:亦即只可通过切近之务实达到高远之目的,而不可通过玄虚之空谈达到高远之目的。忠信而传习,曾子之心得也。孝悌以务本,有子之感言也。此皆学而时习之道也,一以贯之之道也,出入由户之道也,升堂入室之道也。
1.5郭老师,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之为政理念对当今执政者有何借鉴意义?谢谢!
西周时期之礼制,为天子封地千里、兵车千乘,诸侯封地百里、兵车百乘;东周时期天子式微礼坏乐崩,郑卫侵权、秦楚扩张、齐晋更霸、吴越逞强,当时各国攻战杀伐火力兼并,地过千里车过千乘。待至春秋末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故所存小国所剩无几,而大国皆为千乘,乃至万乘。所谓道千乘之国,乃言其治理大国,当恭、信、俭、爱、有度。此种为政理念任何时候皆不过时,而对于当今之执政者亦不例外,其具有非常重大之借鉴意义,即使是照搬亦不为过。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饪讲求选材、配料及火候,治国讲求态度、方法及妙用。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说恭、信、俭、爱皆做到位之后,才有资格使民,而且必须有度。虽然按照规矩易,但是把握分寸难。火候、妙用、张弛有度,非下学而上达者,莫知其极也!是故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1.6郭老师,孔子是极其重视学习诗书礼乐的,为何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
无有余力,难以学文!虽然山要绿化,人要文化。但是山刻薄于石而其培土也不厚,则何以绿化?人刻薄于智而其培仁也不厚,则何以文化?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因而曾获夫子赞许,由此可知仁先于礼。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中庸云: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大学云: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故厚而新礼,聚敛而宁盗。
以上亦说明仁先于礼。仁先于礼,即是行先于文。所谓先者非前半生后半生之谓也,乃实践与理论之谓也;非相觑抵牾之谓也,乃相得益彰之谓也。君子以道立志,以德修身,以仁存心,以义行事,以礼克己,以乐抒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丧斯文也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亲当执,悌长宜知,谨言慎行,著信于义,慈心泛物,博爱群生,亲自躬行,以仁为本,余力学文,斐然成章!
1.7郭老师,请问“贤贤易色”中“易色”怎么解释?
以其见贤思齐而易其巧言令色,表达的是一种重贤轻色的思想。“易”与格~率~等字,皆是兼有多重含义。
1.7郭老师,请问为什么子夏说:贤贤易色,竭力事父母,致身事君,交友有信,虽曰未学,必谓已学?
贤贤易色者,重贤轻色也。事父母能竭其力者,孝也。事君能致其身者,忠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者,诚也。忠孝且诚,不待学而自然天成,或学而后成,及其成则一也。故云: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
推荐阅读
- 历史教学书籍
- 论刘备的成功之道
- 经历了人生,才知道人生的艰难!及精彩!
- 只有经历了才真正懂得的伤痛
- 我哥的打工经历
- 1.56米的蔡依林从刚出道的116斤到现在保持现有的80斤,中间经历的心酸真心让人佩服!
- 未来丛林历险记
- 没有思考时
- “三家分晋”最终三国还是归晋,历史上可怕的惊人巧合
- 那一年我是否经历过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