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外服装快销品牌大溃败,“快时尚”怎么就不香了?( 二 )


不仅如此 , 有数据显示ZARA和H&M实际也在收缩战线:2017年之前 , ZARA在华每年开店数量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 但到了2017年时新开店铺数量骤降到6家 , 到2020年1月 , ZARA旗下品牌Pull&Bear、Bershka以及Stradivarius全部关闭了中国市场门店;H&M的境况也不遑多让 , 其在2017年新开店数量相比前一年直接“腰斩” , 2019年还关闭了10家店铺 。
仅仅是“舶来品”有此遭遇吗?事实证明 , 国内本土快销品牌的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
10月28日晚 , 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 , 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32亿元 , 同比下降28.15%;净亏损为1.25亿元 。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56亿元 , 同比下降48.9%;净亏损8579.55万元 。
同样在10月28日 , 曾被称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也发布了一则风险警示公告 。公告显示 , 公司新增了两起诉讼案件 , 累计涉及的诉讼案件数量多达58起 , 总涉案金额为5.3亿元 。
可见 , 是国内整个的“快时尚”市场以及相关海内外品牌 , 集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衰退期 。
直播间的低价潮流“新风尚”“‘快时尚’兴起时的受众大多是‘70后’、‘80后’ , 如今已过去十多年 , 现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消费阶层 , 消费也从品牌营销驱动转变为消费者驱动 。”对上述“快时尚”品牌的集体溃败 , 服装零售行业专家马岗认为 , 当代对市场不了解、对消费者不了解的时尚品牌 , 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 , NEW LOOK、Forever 21这类“快时尚”品牌 , 其退市与消费者的转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当“90后”、“00后”等新生代成为服饰主力消费人群 , 品牌就需要多渠道互通 , 充分迎合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差异化、小众化的喜好 。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巩固“快时尚”大牌的市场地位 , 获得更多新生代用户 , 并由此产生更大的销售量 , 是摆在“快时尚”品牌面前的头号难题 。但很明显 , GAP、H&M、ZARA、美特斯帮威、拉夏贝尔等品牌都交出了不太好的答卷 。
“这些‘快时尚’企业遇到渠道扩张的瓶颈 , 进一步地扩张需要下沉市场的支撑 。”国信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张峻豪表示 , 在这个过程当中 , 它们不仅面临管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等问题 , 部分“快时尚”品牌在这几年没有对产品进行升级 , 还将面临一些网红品牌、本土传统品牌的夹击 。
最典型的就是直播带货的兴起 , 为“90后”、“00后”开发出了一个新的消费场景 。
“我最近关注了一个服装厂的直播间 , 他们正在做双十一预售活动 , 虽然有些不是现货可能得等几天才能发 , 但它的价格和版型很棒 , 还是可以迁就一下的 。”曾为H&M、ZARA买过单的茵茵 , 现在回想起自己购买过的那些平价的时尚单品 , 也没觉得和这些不知名工厂出品的衣服 , 除了品牌名气之外到底差在哪 。
投稿|中外服装快销品牌大溃败,“快时尚”怎么就不香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