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的发展历程

百老汇是纽约州一条重要的南北向道路,从南部的炮台公园开始,从南到北贯穿曼哈顿岛 。因为这条路的两边有大量的剧院,是美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展地,“百老汇”成了音乐剧的代名词 。今天,小编将为您简单介绍一下 。
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女声》
1993年,一度活跃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被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女孩》 。它在伦敦王子剧院的首演中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故事生动连贯,舞者就是剧中的人物 。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戏剧式的小丑说白了,很清晰的讲述了这些演员是如何想尽办法混进贵族社会的故事 。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的自然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
这种初具雏形的音乐剧,吸收了18世纪民间歌剧、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演成分,融入了古典舞、民间舞、戏剧表演等诸多因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的舞台艺术门类 。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到了美国,在那里得到了高度的完善和发展 。美国纽约州的百老汇将其视为音乐剧的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 。
美国音乐剧的内容以爱情和幽默为主,音乐轻松愉悦 。表现手法往往气势磅礴,但仍保持其主要风格 。
其典型代表科恩被称为“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于1885年1月出生在纽约 。年轻时,他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 。1903年,他去英国伦敦学习作曲 。同时致力于轻歌剧和音乐喜剧的创作和表演体验,并参加创作实践 。
自1904年以来,他先后创作了50部音乐剧,其中《表演的船大于》(1927)最为杰出 。
故事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在时代变迁、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流动剧场演员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船上表演的悲欢离合的场景 。安迪的女儿木兰爱上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拉维尼 。婚后,她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吉姆 。有一天,主人发现他的女婿拉维涅其实是个赌徒,就把他开除了 。吉姆和他一起离开了 。木兰别无选择,只能在夜总会表演 。经过21年的努力,她终于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喜剧明星 。最后她回到船上,拯救了没落的演艺船 。拉维尼和她的女儿吉姆也回到了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
民间歌舞,爵士,查尔斯顿等新鲜歌舞加入剧情 。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 。
演出中,非裔美国男低音歌手保罗·罗伯逊(1898-1976)饰演船夫乔,成功唱出了苍劲悲凉的《老人河》,使他名扬天下 。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值得注意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演奏音乐》(1927)、《疯狂的女孩》(1930)、《我为你唱的歌》(1931)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谣音乐剧《转向架与贝丝》,其中《我为你唱的歌》因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种种弊端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 。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作品频频登台,商业运营事业蒸蒸日上,几十年如一日的铸造 。
在百老汇音乐发展史上,除了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重要人物外,在四五十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并在空之前获得成功 。
这是一个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 。其中,女主角劳里做梦,在梦里描述了与情人克莱之间无休止的情话——加德,一名员工,与克莱打斗,劳里反抗——劳里在加德的追逐下奔跑挣扎...最终从梦中醒来 。在这里,米埃尔巧妙地运用了二人转和三人转的舞蹈,与剧情和谐而巧妙的结合,舞步在民俗化和美国化中改革,从而将芭蕾与古典观念区分开来 。
《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各种元素的完美合成 。
此后,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和《国王与我》 。还有一部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音乐剧 。这是音乐之声 。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里面的很多歌曲家喻户晓,流传甚广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鼎盛时期,在强化唱、跳、演、情节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创新 。精湛的专业创作技巧和美式风格的音乐舞蹈融为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全能表演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德汉姆编剧、罗宾斯执导的《西边的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艺术发展最好阶段的开始 。该剧于1961年被拍成电影,并获得十项奥斯卡奖 。
受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启发,地点从古城维罗纳变成了现代曼哈顿的西区 。人物关系从原著中世代世仇的两个贵族家庭移植到了两个青年帮派在落后贫穷的移民聚集地为争夺地盘而展开的激烈争斗 。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同属一个团体,最后以悲剧收场 。
该剧结合了复杂的爵士乐节奏和强有力的声学节奏 。歌曲的基调侧重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 。虽然是为爵士乐而流行,但并不追求听觉效果,给了听众咀嚼回味的空间 。剧中的《玛利亚》《今夜》《美利坚》等歌曲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
继《西区故事》之后,百老汇又陆续推出了一些风格各异的音乐剧,如《吉普赛人》(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你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孩》(1964)、《油脂男孩》(1972)、《快速前进》(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这些作品中的许多,从纽约走向世界,从舞台走向银幕,展现了多样性
伦敦西部的奥利弗[挑战]百老汇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伦敦西区的音乐创作和演出一直在迎头赶上,百老汇不时受到严重而强烈的冲击 。《雾都孤儿》由巴尔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之泪》(雾都孤儿)创作作曲,于1960年6月在伦敦首演 。他于1963年进入百老汇,并获得了两次托尼奖 。
剧中没有舞蹈场景,其创作侧重于戏剧表演、多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 。它用平行转盘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对奥利弗的悲剧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
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位新的作曲家在伦敦剧院崛起,他就是安德鲁·洛伊德·韦伯 。他古典音乐功底扎实,擅长演奏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 。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赖斯(1944)合作了“约瑟夫和神奇的彩衣”,该剧于1981年在百老汇上演了800多次,并于1982年获得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许多托尼奖的提名 。1971年10月,他们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超级巨星》在百老汇首映 。该剧的灵感来源于圣经故事和霍尔本的油画《坟墓中死去的基督》 。它通过基督与犹大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当代社会人性的普遍命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 。
1978年6月,另一部摇滚音乐剧《Avita》在伦敦隆重上演 。这个故事是根据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的第二任妻子阿维塔的生平故事改编的 。次年9月,它在《百老汇》上演出了1560多场,获得了七项托尼奖和纽约剧评界最佳音乐奖 。为了让观众理解故事和人物关系,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都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 。《阿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这样的竞技场》和《金钱滚滚》,有力推动了剧情发展,非常优美 。
这部音乐剧里还有一首主题曲《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不是摇滚 。它因其优美的旋律而风靡全球 。
他的代表作《猫》于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在百老汇引起了轰动 。此后创作了《星光快车》、《剧院魅影》(1986)、《日落大道》等90年代获得八项托尼奖的名剧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称霸世界乐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 ~)和著名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合作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百老汇的发展历程】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操作者,他以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千千赢得了数百万观众,他与韦伯的《猫》和《歌剧院的幻影》的合作,与勋伯格的《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的合作,以及许多经典剧目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