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煤基固废团队教授张永锋(左四)正在给学生讲授高填充复合材料的生产技术 。甘炯摄
某大学取消或停招19个本科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 , 一支从无到有的科研团队 , 让内蒙古在雷达技术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和快速壮大的科研队伍 , 都源于共同的“基因”密码——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 。
位于祖国北部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今年迎来了70周年校庆 。70年来 ,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的办学定位 , 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相呼应 。新时期 , 学校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 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 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 。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从建校开始就一直带着‘服务内蒙古’的基因 。”这是校长姚德介绍学校的开场白 , 这个开场白是姚德从学校的历史中推导出来的 。
学校创建于1951年 , 1958年借助清华大学 , 在1959年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尽快为自治区工业战线提供大批高中级技术人才 。”自1983年机械工业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以来 , 学校一直把服务内蒙古作为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
“十三五”期间 , 内蒙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面对新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 学校如何传承“服务内蒙古”的基因?
第一招是围绕产业转型发展 , 大力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 。2018年 , 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大会 , 建立“1·17n”学科体系 , 其中“1”指总体实施方案 , “17”指各学院实施方案 , “N”指多部门协作开展的保障措施 。2019年 , 学校主动对接自治区产业需求 , 全面推进学科调整建设 , 整合17所学院学科资源 , 组建了“化学工程与材料机械”、“力学与建筑土木工程”、“能源与电气信息”等跨学科小组 。
“跨学科建立后 , 突破了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的局限 。”研究生院院长郝说 , “教师只有通过大团队在大平台上战斗 , 才能承担大项目 ,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服务 。”
第二招是跟上学科调整 。2019年 , 学校出台方案 , 实施“本科专业分类建设和优化调整”改革 , 取消或停招19个对自治区产业需求适应性较低的本科专业 , 新增人工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飞行技术等6个新工科专业 , 将学校63个专业划分为优先建设、重点建设和培育建设 , 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行资源有效配置 。
【内蒙古工业大学值得上吗 内蒙古工业大学怎么样】“一个学科的重新建立 , 一个专业的停办 , 涉及到几千个学生 , 几十个老师 。一次调整这么多学科和专业 , 可以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姚德说 , “要集中优势 , 办好内蒙古最需要的学科和专业 。”
到2021年 , 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多点开花 , 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17个学院全覆盖 , 科研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重新调整后的本科专业工科类占76% 。近年来 , 该地区重点行业学校就业人数达到70%以上 , 实现了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 。
聚焦本土战略 ,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为帮助内蒙古走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 学校进一步细化科研方向: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等内蒙古重大战略需求 , 集中优势科研力量 , 搭建平台和团队 , 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同时 , 深入对接自治区实施“科技兴区”行动 , 围绕生态监测、清洁能源利用、煤基固废处理、绿色冶金、生物发酵技术等重点领域 , 组织教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 。
黄是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 。2010年来校工作后 , 组建了内蒙古首个雷达信号处理与微波遥感应用研究团队 。“一开始我们想过很多科研方向 , 比如城市沉降监测、矿山安全、黄河冰凌等 , 但最终我们选择从草原生态安全监测入手 。因为这是内蒙古最迫切的需要 。”黄对说:
黄带领团队结束了内蒙古多个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过去费时、费力、手工监测的历史 , 为内蒙古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科技支撑 。团队还针对内蒙古露天矿区边坡安全、黄河防汛等需求开展科研 , 成功研制出“地面微变化监测雷达系统” , 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 。该系统多次在国家重大地质灾害救援和企业安全生产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孵化并创办了内蒙古首家R&D和雷达高科技装备生产企业 。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 , 如何处理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简称煤基固废)一直是内蒙古面临的一大难题 。张永锋教授的团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策”——以废治废 , 不仅使煤基固体废物不污染环境 , 而且使其成为净化环境的材料 。
2012年 , 张永锋团队开发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制备纳米微孔环境材料” , 将煤基固体废弃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硅基多孔材料 , 利用其对挥发性重金属等有害气体的强吸附能力 , 实现低成本协同去除燃煤烟气中的多种污染物 。利用相关技术 , 使硅基多孔材料再生形成生物肥料 , 构建了煤基固废-环境材料-污染治理-生物肥料-生态修复的循环产业链 , 大大提高了煤基固废利用的附加值 。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科研团队 , 专注于内蒙古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 , 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 , 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该校科研部主任刘说 。五年来 , 学校共获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220项 , 申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688项 , 开展科技合作项目800余项 , 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0项 , 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24个 。
立足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 , 7个专业通过认证验收...近年来 ,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接受其申请的专业数量位居全国地方工科院校前列 。“这意味着我们部分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达到了全国第一梯队 , 得到了国际认可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冬梅说 。
近年来 , 学校注重内涵建设 ,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学科育人、推进工科新课程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 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当前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变化正在加速发展 。只有加足马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国际标准和地方需求 , 才能有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姚德说 。
企业工程师进学校平台 , 学生带项目进企业实践锻炼...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生 , 从入学开始就与企业“亲密接触” 。“近年来 , 我们与多家企业合作 , 通过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推进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 , 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社会和企业需求 。”教务处副主任许说 。
除了与企业共建专业 , 学校还不断深化学科协同育人 , 通过双学位辅修专业制、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方式 , 促进学科专业融合 , 培养跨学科人才 。同时 , 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 , 积极满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 将新专业建设与传统优势转型升级相结合 , 新增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一批工科专业 。
此外 , 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 努力构建“宽基础、多模块、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 大力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 推动课堂革命 , 打造高水平、创新性、挑战性的“黄金课程” 。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 将本科教学涉及的人、财、物和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纳入教学质量保证范围 , 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理念 , 强化质量保证的内在驱动力 , 增强质量保证的有效性 。并不断加大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 , 每四年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多维度、全覆盖的评估 , 跟踪监督持续改进 , 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保驾护航 。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郝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