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采访人员韩隐张宇慧高杨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结核病肆虐中国 。1942年7月,在著名结核病防治专家郭德龙教授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天津结核病医院正式开业,从此结束了天津结核病患者无处就医的历史 。1947年11月17日,天津公立结核病防治医院正式成立 。著名呼吸科专家黄霞教授任内科主任,李永春教授任外科主任 。天津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历史就是从那时慢慢开始的 。
中国成立后,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天津市公立结核病防治医院,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 。此后,天津市结核病患病率明显下降,死亡率大幅降低 。“结核病是天津市人民健康的主要敌人”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变 。鉴于疾病谱的变化,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开始向胸科专业过渡 。1963年,开设了以陈树勋教授为主任的心内科和以张天惠教授为主任的心内科,并将结核病专科和部分医务人员分离出来,成立了天津市结核病医院(后更名为天津市肺科医院,现为天津市海河医院) 。1972年更名为天津和平医院 。在刘昌奇等前辈的努力下,胸科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胸科疾病诊疗中心 。后于1982年更名为天津市胸科医院 。2014年,内科按国际标准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邵宝生教授、李越川教授、赵笑云教授70多年来不懈探索,为我们书写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学科继承、发展、创新的故事 。
仁爱:打造呼吸科学的三驾马车肺功能、支气管镜和呼吸危重症是共同考验呼吸科学服务能力和临床水平的“三驾马车” 。1959年,我国著名呼吸生理学家赵教授在天津市第一防痨医院(现天津市胸科医院)创办了肺功能科,是华北地区最早开展肺功能检查的科室,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当时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的主要工作分为预防(包括群检、公共卫生、卡介苗接种)和治疗(包括内科和外科)两部分,是天津市结核病防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工作人员合影
1972年,原天津市卫生局决定以天津市第一结核病防治医院为基础组建天津市和平医院(现天津市胸科医院),并按专科胸科医院建设标准进行相应调整,设置胸科、胸外科、心内科、心外科、病理科、检验科、放射科等技术科室 。也是在那一年,邵宝生毕业后来到和平医院,成为一名胸科医师 。
“老一辈医学科学家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5年,天津和平医院胸科在天津市率先建立了六床重症监护室,建立了完整的重症监护和抢救体系,开展了有创机械通气支持 。
胸科老专家刘长奇教授正在查房 。
“支气管镜是呼吸科的重要武器,我院胸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这项技术的科室之一 。”李越川教授介绍,1975年,刘长奇教授在天津市率先引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对于大咯血患者,首先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 。7年后的1982年起,该系面向全国举办胸科医学进修班,每年招收10~15名进修生,为全国呼吸学科培养了大批人才 。同年,医院正式更名为天津市胸科医院,以胸科、胸外科、心内科、心外科四个临床科室为支柱,临床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
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胸科医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学科发展迅速 。邵宝生教授介绍了局部介入化疗技术,不仅缓解了晚期肺癌患者无法手术、全身化疗副作用严重、用量大的现状,还减轻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影像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1987年用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诊断和治疗胸膜腔疾病 。1991年,在天津完成了第一例支气管镜引导下的气管支气管支架置入术 。随后在1994年和1995年,该科先后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支气管镜学术会议 。1995年,天津市胸科医院通过全国三甲医院评审,成为天津市唯一一所以防治心、胸疾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
引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桥梁为传染病防治过河2002年,时任天津市胸科医院胸科主任的李越川教授召开了医院组织的全面盘点、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会议 。他意识到,作为一个有着50多年深厚学识的科室,胸科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实力雄厚 。但目前重症监护治疗技术已经落后于国内先进医院的呼吸科,人才队伍更差 。“作为专科医院,应该在呼吸专科领域领先全市 。只有‘人无我有,人无我有’才能对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 。”教授向时任天津市胸科医院院长(原天津市卫生局局长)的程讲述了自己的规划:将分散在各个科室的重症监护人才和技术聚集起来,成立呼吸重症监护室(简称),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将其打造为高风险、高复杂、高难度的诊疗操作平台 。这个计划得到了医院的全力支持,很快就购置了16台大型呼吸机和3套支气管镜 。成立了天津市第一家有14张床位的RICU,李越川任主任 。在李越川教授大力建设学科的同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也面临着21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挑战 。
2003年4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广州和北京爆发 。不久,天津也进入了“战时状态” 。天津市卫生局立即将邵宝生教授调到市传染病医院,负责指导抗击疫情和培训医务人员 。很快,一名疑似非典病人被转移到医院,这就是天津的“零号病人” 。
邵宝生教授(左一)与“反非”同事合影 。
天津首例非典患者是一名输入性河北患者,是一名严重肾功能衰竭的冠心病患者 。我在北京治疗期间意外感染了非典 。“尽管尽了一切努力,病人还是不幸去世了 。而且参与治疗的医护人员一个个都被感染了,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面对未知的疫情,我们是多么痛苦啊!但作为医生,我们都抱着视死如归的态度,必胜的信念,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去!随着天津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天津市非典疫情得到迅速控制,但医务人员也做出了巨大牺牲” 。回忆起18年前的那一幕,邵宝生教授仍然很难过 。“当时在抗击非典的前期,那是一次偶遇 。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防治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经验,也缺乏有效的防护设备 。面对危重病人,还是冲上去救治,部分医护人员不可避免的被感染...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他仍然坚持每天带领大家查房,制定治疗方案,亲自给病人带呼吸机,鼓励他们战胜非典!并不断总结治疗经验 。”2003年的非典战争,为广大呼吸科医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2008年,邵宝生调任急诊科主任 。他说,“急诊科的核心作用是将院前急救与急诊科无缝对接,通过与检验科、影像科、导管室、心外科、胸外科、手术室等学科的合作,对高危患者进行快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及时分类治疗,建立患者生命的绿色通道 。“充分发挥急诊科的能力和作用,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救治 。
在呼吸内科49年的临床工作中,特别是担任急诊科主任13年,邵宝生救治了大量呼吸系统疾病危重患者,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学》、《呼吸内科医师手册》、《呼吸系统疑难病及罕见病》等书籍 。,引进新技术,分别完成两个科研项目 。他是年轻医生眼中“很有权力”的老师,是患者眼中的“手” 。但他强调,其中三分之一的疾病可以不治疗而治愈,另外三分之一目前无法治愈,只有最后三分之一可以治愈 。医生要充分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关怀和安慰 。“在老一辈的培养和言传身教下,我懂得了医德和技术一样重要,希望后辈在传承这份医生情怀的同时,继续加强学术技能 。”邵宝生说 。
邵生教授在诊所 。
2020年1月30日,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出现一例疑似新冠肺炎感染病例 。该患者已在当地医院做了两次核酸和C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 。然而,当患者带着资料来到天津市胸科医院急诊科时,邵宝生教授发现,根据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症状表现,患者在当地医院的胸部CT检查结果不能排除新冠肺炎感染 。他坚定地强调,“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轻易排除!我们一定要管好这个关口!赶紧向疾控中心报告!”就这样,在他的坚持下,患者被及时送往相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隔离观察,并于2月1日确诊为新冠肺炎,转入定点医院治疗 。因此,有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严格关闭和隔离百货商店和相关区域 。避免疫情在我市进一步扩散 。他在用行动践行他的医生情怀和使命 。
2020年2月,李越川教授(中)给天津市胸科医院的医疗队员进行集中培训 。
“2017年以来,科技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这也是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重要原因 。”李越川教授感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国新时代‘舍己为人’的文化传统降低了疫情感染率,而中国医务人员的牺牲精神则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无论前方后方,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治患者的同时,医务人员也迅速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断提高疾病诊疗能力,从而保护了患者的生命 。对于没有特效药的传染病治疗,医护人员起到的作用就像是用肩膀扛起独木桥的同时,摸着河里的石头 。病人要自己走,但是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桥更稳固 。"
国内首创:呼吸危重症与介入肺医学相结合 。自2006年李越川教授出任胸科主任以来,其担任胸科主任和RICU的“人才战略”初见成效: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后浪” 。2008年,教授不拘一格,将年仅38岁的李提拔到主任的位置,将视野投向呼吸科学的另一个战场——创办了天津市最大的呼吸内镜介入肺中心,开展了最多的四级诊疗项目,在国内首创了“以生命支持为特征的呼吸危重疾病与以内镜为基础的介入肺疾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李越川教授在诊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本质是通过生命支持为后续诊断和治疗赢得时间 。比如有些患者因为年龄、并发症等原因无法承受气道和肺部介入治疗的操作,但在重症医学的支持下,这些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说到这里,李越川教授回忆说,他曾经治疗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因吸毒产生幻觉,竟将一根长12cm,直径1.2cm的铝管塞入气道 。“如果当时没有一个关键学科的支持,医生只能通过手术切断患者的肺叶,取出异物,然后吻合气道 。这样不仅风险大,而且后遗症也多 。最后在喉罩的保护下,我用细钓鱼线在支气管镜前端系了一个钩子,通过钓鱼成功取出异物 。”李越川教授接着说,近年来,该科开展了大量高风险、高难度的诊疗手术,如ECMO支持的全肺灌洗术、ECMO支持的气道介入术、ECMO支持的复杂胸膜腔疾病的控制与治疗等,为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在这种喉罩的保护下,我们每年要做十几二十例气道异物取出手术 。”
李越川教授(左二)带领团队进行气道介入治疗 。
2018年,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得“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标准化建设项目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天津市呼吸疾病临床重点学科”等荣誉称号 。同时,经过70多年的不断发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模不断壮大,拥有6个病房,248张床位,设有独立的门急诊,以及内镜中心、睡眠中心、肺功能科、超声科等检查科室 。包括重症呼吸系统疾病(23床RICU)、介入性肺部疾病、胸膜疾病、睡眠呼吸系统疾病、肺部肿瘤、肺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呼吸康复等10多个亚专科 。已经建成 。现有呼吸内科医师103人,其中主任、副主任医师31人 。成为天津市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之一 。
2018年,天津市胸科医院被评为“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标准化建设项目”三级医院优秀单位
多年的从医经历和临床工作,使李越川教授在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断和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使他对科室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医生治病如兵打仗,充满未知因素,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医生必须心存敬畏,兢兢业业,慎之又慎 。部门规模的扩大不是‘占地’,应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导向;技术的发展不应该偏离医学的本源,而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利益 。”
怀着这个目标,李越川教授每天都早早来到医院,年复一年 。病房、讲台、手术台上,他总是在场 。咨询、检查、解释病人的病情,不仅细心、耐心,而且热情 。他曾深情地说:“做一名好医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觉得比什么都幸福快乐,因为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虽然我们与患者素未谋面,但从他把生命托付给我们的那一刻起,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全力以赴,不负众望!”
化危机为机遇:推动慢性呼吸道疾病诊疗“武器升级”“******强调,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医学领域,这一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越川教授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哮喘、肿瘤等,大多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预防的作用日益突出 。呼吸科医生不仅通过科普和患者教育帮助患者提高健康意识,还通过长期规范的慢性病管理,减缓患者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中国有近1亿人患有COPD,近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 。由于疾病知晓率和诊断率较低,COPD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三大死因,给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对于呼吸科医生来说,挑战就是机遇,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将成为呼吸科学未来发展的重点 。
2005年,李越川教授在国内第一个报道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外周细支气管的形态学改变,这也引起了他的新思考:COPD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不同的病理改变,最终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和呼吸气流受限,但谁是主要的呢?谁先出现的?学术界尚无定论 。“小时候农村做饭都是烧柴火 。无风的日子里,炊烟会笼罩整个村庄 。但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家庭主妇,有的有COPD,有的没有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有不同的症状 。这是什么原因?”
2016年3月,在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天津市胸科医院生物样本库正式上线运行,旨在通过标准化采集、处理、储存和使用心胸疾病患者的组织、血液等各类人体分泌物样本,并对其质量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为心胸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优质样本,从而推动心胸疾病的科研发展 。
天津胸科医院生物样本库
与此同时,在慢阻肺诊疗的战场上,医生们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武器升级” 。2019年底,国内首个针对稳定期慢阻肺的每日一次三联吸入制剂上市,标志着慢阻肺治疗进入三联用药时代,从而使我国广大慢阻肺患者有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
"三联吸入制剂是多种技术的结合,是一项技术进步."李越川教授表示,三联吸入制剂可以保证吸入的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同时进入下呼吸道,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保证了安全性 。尤其是三联吸入纳入医保后,价格大幅下降,大大减轻了国家医保和个人医疗的负担 。“对于一个吸烟的慢阻肺患者来说,戒烟后,三联药还没有香烟贵 。即使是自费,用药也很便宜 。”
“三联药物使用方便,一次辅导就能教会患者正确用药,大大提高了医生工作的便利性 。但医生也要注意三联药物的个体化应用,防止药物滥用 。“这个提醒者是赵笑云教授 。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 。赵笑云教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创新治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8年,赵笑云教授启动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呼吸辅助治疗的呼吸神经肌肉刺激器”科研项目 。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还在ATS、ERS等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提高了医院的国际影响力 。他说,“由于COPD患者长期处于咳喘状态,呼吸肌会越来越疲劳,甚至会出现肌肉萎缩 。因此,通过间歇性刺激的方式,增强患者呼吸肌的收缩,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目前,赵笑云教授正在进一步开发COPD患者的日常肺功能监测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数字化治疗 。借助小巧便携的肺功能仪和可穿戴式远程呼吸监测仪,及时发现患者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实现精准治疗和密切随访 。指导学生以“基于4G模块的远程呼吸监测诊断系统”获得2020年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IT“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技术大赛一等奖 。他说,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临床医生要在不完善疾病的诊疗中找到痛点,从痛点出发,对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多写文章,多交流!”他说,“总结临床经验和成果,以文章的形式发表,不仅可以帮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还可以获得同行的反馈,从而提高自己,更好地造福患者 。”
医产结合:打好呼吸系统疾病的“隐蔽战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诊治曾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秘密战场” 。赵晓彤教授说,大多数OSAHS患者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打鼾就是“睡得很香” 。他们直到出现并发症才来医院,但是大部分的日常检查项目都找不到病因 。只有通过夜间睡眠监测,很多问题才能“浮出水面” 。
早在1997年,天津市胸科医院就设立了睡眠监测室,是天津市最早开展睡眠呼吸疾病诊疗的单位之一 。但受限于当时的条件,科室一年只能开展50多例睡眠监测,几乎没有治疗设备 。李越川教授当上系主任后,发现赵笑云对科学技术特别是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以赵笑云等三人为主要成员,成立了睡眠与呼吸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最终取得长足进步 。”
李越川教授(左)和赵笑云教授(右)
小组成立后,赵笑云每天晚上都监测病人的睡眠 。他介绍,传统的睡眠监测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整夜的睡眠实验,会有一套复杂的仪器设备与患者相连,会有同步的视频监测 。医生只能在收集数据后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非常繁琐耗时 。近年来,赵笑云教授的团队开发了多项基于脑电信号、心电信号等信号进行自动睡眠分期和自动呼吸事件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
随着时代的进步,睡眠监测设备向便携、可穿戴方向发展,互联网+的智慧医疗趋势发展迅速!2014年初,以医院迁址为契机,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正式成立了新的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配备了多台国际领先的睡眠监测仪和数十台无创呼吸机 。赵笑云教授说,除了非常特殊原因引起的睡眠和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国际上对OSAHS的治疗方法包括呼吸机治疗、手术、口腔矫治器等 。在这个领域,我也在不断探索 。并通过义诊、自建睡眠健康网站、微信官方账号睡眠、广播电视台等方式,大力开展睡眠和呼吸系统疾病科普教育 。
2019年,赵小雨教授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R&D项目“用于复杂呼吸支持的智能气道正压通气SPAP呼吸机” 。他说,这种智能呼吸机有三个优点 。首先,它将实现自动调节,不仅比手动调节更加准确和及时,而且简化了医务人员的工作 。其次,操作简单,降低了医护人员的难度,方便了非呼吸科医生的工作,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第三,可以即时反馈患者的问题,医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赵笑云教授研发的SPAP智能呼吸机已广泛应用于多家医院的呼吸和重症医学科,并捐赠给新冠肺炎天津海河医院和湖北恩施中心医院,在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赵笑云教授研发的智能气道正压通气(SPAP)呼吸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捐赠给新冠肺炎指定医院用于危重患者的治疗 。
“医工结合,我们一直在做!”赵笑云教授研制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间歇性气道阻塞动物模型实验教学设备” 。通过模拟呼吸暂停的过程,实验动物真的出现了气道狭窄甚至阻塞,完善了OSAHS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机制 。该项目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后,基于该建模平台,赵笑云教授开展了OSAHS间歇性气道阻塞与胸压波动、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胸外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项目,开展了一系列转化应用研究,申请专利10余项 。并且作为国内唯一的专家参与制定了睡眠呼吸系统疾病并发高血压的国际指南 。
赵笑云教授的潜心研究也带来了系里的不断壮大 。睡眠中心现拥有3名专职医生,4名轮转医生,以及多名进修医生和研究生 。睡眠监测仪10余台,每年可开展睡眠监测2000余例 。除了满足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需求外,还承担了心内科、胸外科、心脏外科以及周边医院和地区患者的需求 。2020年,天津市胸科医院睡眠中心获批国家PCCM睡眠医学单项修复基地 。“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认可!近年来,该部门吸引了许多其他省市的同事前来学习,还帮助许多省市的医院设立了睡眠中心 。睡眠疾病是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中一个相对年轻的子专业 。它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正处于进一步宣传和完善的阶段 。今后,我们将结合医院的特点,不断拓展睡眠呼吸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展望未来,赵笑云教授充满了憧憬 。
赵笑云教授演示了自主开发的间歇性气道阻塞OSAHS建模平台 。
2018年,在赵笑云教授的带领下,与国内多所高校和高科技企业合作成立了“深呼吸联合实验室”,并担任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在呼吸危重症和睡眠呼吸疾病的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拓性研究 。2021年,赵笑云教授受聘为天津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成为天津市胸科医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在天津市新一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他承担了领导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重要职责 。
【天津市心内科最好的医院排名 天津哪个医院好】赵笑云教授编写的国际指南发表在ISC的官方杂志《国际时间生物学》上 。
推荐阅读
- 狗为什么晚上一直叫个不停 狗为什么不出汗
- 小腿里面胀痛怎么回事 为什么小腿会疼
- 脱发挂哪个科室的号 上海哪个医院皮肤科好
- zoom视频会议如何注册 zoom视频会议软件注册的使用方法
- 西塘哪里的 西塘是哪个区
- 迅雷下载完成后设置自动退出的操作方法是 迅雷下载完成后设置自动退出的操作方法
- 三阶魔方怎么拼六面 三阶魔方如何拼六面
- 花蛤属于海鲜还是河鲜 花蛤简单介绍
- 车身是哪里 车身指的是哪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