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类型

坚持目标【摘抄】分享第674天2018.11.27
我们先来看三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类型,它们分别是: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不称职的父母类型。所谓的不称职父母,指的是这些父母推卸了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对孩子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和照顾,甚至反过来,要孩子照顾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比如说,有些地方比较落后,父母会把刚生下的孩子,丢给自己的亲戚来管教,推卸了养育的责任。此外,不称职的父母还会让孩子早点辍学,出来打工,然后让孩子上交赚来的钱。当孩子生病了,他们的态度是不理不睬,任由孩子自生自灭。但等到自己生病了,这些父母就会用孝道的名义,来逼着还年幼的孩子照顾自己。说到这里,你也会觉得很奇怪吧,明明应该是父母照顾年幼的孩子,但现在却反过来了,让年幼的孩子来照顾父母。换句话说,让未成年的孩子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这样的话,孩子会缺少应有的关爱和照料,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继而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而受伤的孩子会将带着这种伤害步入成年。
由此,作者告诉我们,如果不称职的父母,把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孩子,逼着孩子成为小大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没有学习的角色榜样,觉得自己不受重视,长大以后,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以及如何去接受别人的爱,最终会逐渐关闭自己的情感之门。
前面我们说到的不称职的父母,他们确实很糟糕,什么都不管,把责任都推给孩子,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如果父母什么都管,孩子的情况会不会稍微好一点呢?答案是更糟糕。接下来,我们来看什么都管的操控型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控制欲很强,喜欢控制孩子的生活,时刻要让孩子在她的掌控中,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所以会竭尽全力去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这种无力感伴随终生。这些父母,始终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大到结婚就业,小到生活饮食,都要加以操控。
之前在新闻上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魏永康,他的妈妈就是典型的操控型父母。魏永康17岁就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但他除了读书之外,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因为二十多年来,他妈妈都在操控他的生活。他妈妈每天早上把牙膏挤好,把要穿的衣服搭配好,他从小没有洗过一双袜子,甚至在17岁之前都是由母亲喂饭吃。魏永康离开母亲后,生活就“失控”了。他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也不知道加衣服;房间不打扫;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甚至忘了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因此他一门功课被记零分。他没写毕业论文,使得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没有母亲在身边,魏永康就好像一台失去了指令的电脑,他不会没有基本的生活技能,也不知道怎么学会独立,甚至根本没有要独立的意识。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在操控型父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自我的身份认知常常会有些模糊。他们的父母会鼓吹他们的孩子乖巧听话。实质上,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很难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精神层面极度依赖父母,对现实的种种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父母,作者还提到了言语虐待型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经常用语言来贬低孩子,会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和个人价值方面进行负面的攻击。
很多父母习惯性地挑剔孩子。例如在测试中考到99分的孩子,不仅没被夸奖,还被会父母的痛斥:“你怎么这么蠢,为什么不能仔细点考个100分。”另外,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注重外在的打扮的时候,言语虐待型父母,也会在旁边冷嘲热讽:“长的这么丑,有什么好打扮的。”
言语虐待型父母虽然没有对孩子施加身体的暴力,但却使用了精神的暴力,让孩子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榜样和标准,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会觉得,如果父母认定自己是坏孩子,那么自己就一定是;如果父母说自己很蠢,那自己一定真的很蠢;如果父母说自己丑,那么自己就一定真的很丑。长期被言语攻击的孩子,成年以后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肯定、外界的肯定不断地苛求自己,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要么是极力反抗,叛逆,甚至会对成功产生恐惧感。
综上所述,作者告诉我们,言语虐待型父母一方面会摧毁孩子正当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也会对孩子的生存方式及成就价值产生负面的预期,最终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
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类型,它们分别是: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一般来说,不称职的父母就是什么都不管,推卸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操控型父母管的太多,喜欢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而言语虐待型父母常常用语言来贬低孩子,让孩子变得自卑懦弱。这些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往往都是有害无益的。
【父母的类型】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