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是什么意思?

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项目又称强基计划,是教育部开展的一项招生改革,主要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
2020年1月14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
【强基计划是什么意思?】《意见》指出,决定从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又称强基计划) 。同时,在建设大学范围内选择部分一流大学开展试点 。教育部将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下的高校、专业和规模招生 。2020年起,高校不再组织自主招生 。
目标位置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高校将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重点招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历史、哲学、古代文献学等相关专业 。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
注册方法
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对考生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模式 。高校根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为强基计划制定招生培养方案 。符合高考条件的考生可以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 。高校根据高考成绩,按照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考的考生名单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按照考生高考成绩比例综合考生综合成绩(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按照其志愿录取 。相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方面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相关院校可以制定破格入围的考试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和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各高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符合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报学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录取 。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一批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合并录取批次的省份另行划定相应分数) 。
培养模式
招生院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 。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分班分班,配备一流教师,提供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环境和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顺利获得成长发展,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高校可以优先推荐研究生、直接博士、公派留学、奖学金等 。探索建立硕士与硕士相衔接的培养模式,需要在本科阶段巩固基础学科的能力和素养,在硕士阶段继续深造本学科或探索跨学科培养 。以科教促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研究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与重大科研任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多阶段的动态准入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和科学分流 。建立学生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招生和培养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重点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 。教育部将加强对强基计划的政策支持 。
标准化管理
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由高校纪委监督,建立投诉渠道和举报机制 。严格组织高校考试,并按照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笔试和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试题按保密事项管理 。面试采用专家和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全程记录并记录 。完善信息披露,在教育部、省级、高校层面落实信息披露制度,合理设定披露范围,规范披露内容,主动接受监督 。严肃查处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对于因疏于管理导致考场秩序混乱、大规模弄虚作假、招生严重违规的高校,取消强基计划招生资格,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
招生规模
初期选择高校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范围内开展试点(如下) 。相关院校可向我系提出申请,提交相关专业招生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 。我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 。我们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了强基计划的招生院校、专业和规模 。2020年起,高校不再组织自主招生 。
高校要与当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协商,兼顾国家政策引导、招生定位和培养要求、高考综合改革进程和中学素质教育推进等 。,合理确定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省级计划中安排 。
试点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航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大学、Xi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