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基本原理概述(4)

第四课佛法修学基本原理概述
妙果寺则金法师讲解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我们学了“四念处”,今天我们接着学“六度”等相关内容。大乘佛法实修的几个步骤,或者说核心的内容其实就是实践六度。这个六就是六方面,“度”就是度过去。那六度是什么意思呢?从无明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大乘义音》卷十二说:“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意思就是说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主要的中心教义。大家想一想,这个“度”有没有真正的从一个地方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没有,看得出来,其实就是内心的觉悟的问题,把内心的糊涂解决了,觉悟了我们生命的真相,就叫“度”到彼岸了。因为真相是没有生灭,没有生死轮回,觉悟了这个真相,就叫解脱了生死轮回。所以,度也是一个比喻的意思,好像从河的这岸度到河的对岸去了,其实它是一个比喻。具体内容我们看一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
逐一看一下,第一布施度,梵语就是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这个自己看一下就可以了,音译就是这些。那么布施呢,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就是说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能施与众生利乐。布施大白话就是说把东西送出去,送给别人。那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这样可以对治我们修行人内心的悭贪悭吝,就是吝啬。对东西、对物欲、对身心种种资具的贪爱。因为贪爱是一种烦恼,会让我们不得自在,会让我们困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通过修布施把这些烦恼给净化掉、消除掉,同时又可以通过布施和众生结下善缘,可以利益到其他众生,就是自觉觉他这样一个方法。布施有三方面,财布施,就是以布施金钱物品去帮助众生的。无畏施就是付出精力化解他人的恐怖感,包括如法修行,不恼害其他人。法布施就是为众生宣说佛法之理,令其转迷成悟。这些字面意思很浅,很好懂,不多讲。
第二持戒度,包括出家在家,持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谓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持戒简单讲就是守规矩,但是这个规矩是对我们解脱,对众生解脱有帮助的规矩,不是死板的教条,所以佛法里面持戒有开遮持犯,是非常灵活、科学、合理的,绝对不是像其他有些宗教的教条主义。所以叫持戒度。具体的戒法有三皈五戒,有菩萨戒,有比丘、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戒,八关斋戒,这个具体内容以后再说。
第三是忍辱度。忍辱就是忍受一切有情的误解,骂辱击打以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无论何障,能息瞋恚烦恼。忍辱,就是要忍耐忍受,不管是来自于他人的伤害,还是自然环境的灾难,气候的变化,都要忍。比如说我们现在这段时间比较冷,冷了学习起来可能就不方便了,修行起来可能就会有一些困难。都要忍,要克服,这也是忍辱的范围。不要说忍辱,就是人家欺负我,我就忍辱。那个是忍辱,但不是全部的忍辱内容。全部的是对你整个身心世界一切违缘逆缘,你不愿意接受的都要忍。这个忍就可以熄灭我们内心的嗔恨心,这个嗔恨也是一种烦恼,会伤害自己和别人。
第四是精进度。精修正法,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精进呢,有些人做坏事那个也很用心的,一门心思地去做坏事,那个不叫精进。精进是讲你正确地修行佛法,如理如法地修行,可以对治我们的懒惰懈怠,成就一切善法,这里的善法更多的是讲佛法,可以解脱的,出世间的善法。再把范围扩大一点讲,像很多世间人很热心地做善事,但是他不懂佛法真正的道理,他认为有能做的“我”,有所做的事情,比如说布施,能布施的“我”是真的,所布施的钱也是真的,我布施这回事也是非常真实的。其实严格来讲这样子不算真正的精进,因为它与佛法真实的道理是相违背的。
第五,禅定度。止观双运,调伏散乱妄心,有四禅八定和大乘定慧等持诸三昧。止观就是指止息妄念,把妄想纷飞停息下来,观是对身心的状态清晰,或者说对自己所修的法门非常清楚,运用得当。同时进行止观双运,这样可以调伏我们心中散乱的状态。妄想纷飞,就可以得到止息调服。那么调服了以后呢,再继续深入,就可以次第生起四禅八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世间的禅定,就是我们三界内的,欲界上去开始初禅,一直到最上面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有八个等级(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其实一般讲四禅八定就是包括了四禅和四空,共八个定境。四禅八定其实是从两个角度讲的一回事(四禅八定)。还有一种就是大乘的定慧等持诸三昧,大乘的定慧等持,这就跟世间的禅定有区别了,它就是有出世间的智慧在里面同时进行观照的一种定,定跟慧是均等同时进行修持的。诸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以佛法的正确理论指导下修成的禅定,是可以解决无明,可以解除生死轮回的。
第六是般若度,般若为通达诸法体性本空无生之智,能破除无明证得实相之大慧,般若就是大智慧。这个大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呢?就是通达一切事物,那个事物的本体是空无自性。既然事物的本体是没有自体的,是空的,那么这个事物就从来没有出生过。对于这个真相了解了,透过去了,这样的智慧就叫般若智慧。这样的般若智慧就能够破除我们无始劫以来认为有一个“我”,认为事物也是真实的,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实的,而且有生有灭的,这样的一个颠倒无明。因为这些知见它是违背了这个诸法体性本空无生的,是违背了这个真相的,所以我们有生死轮回,困在这个轮回的无明大梦中醒不过来,而般若智就可以破无明见到真实相。这样的智慧叫做出世间的大智慧,是佛法以外任何世间的智慧都不具有的。
那么六度以般若为统摄。大乘佛法里面讲得很多的一句我就是六度当中“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就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度,就像一个没有眼睛的盲人一样的,只有最后这个般若才是真正的眼目。前五度只有在般若的指导下,贯彻般若智慧的前提下,前五度才称得上“度”,要不然就不称为“度”,度什么?度生死烦恼,打破无明,到达觉悟的彼岸,对不对?如果没有这个般若,前五度就没办法做到真正的度,就是成为了世间的善法。从六度就看得出来,般若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般若称为“佛母”。只有般若能够出生一切佛,就是一切佛都要通达般若智慧,才能够解除无明,最终成佛度众生的。这般若是佛母,佛母的地位,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以后学佛你就知道什么是重点。
那我们看一下。前面学了那么多,现在了解一下六道轮回的原因与解脱的根本理论和方法。这一段文我们读一下,我来读,大家听就可以了。六道轮回的原因就是这个生死轮回大梦本来虚妄的,能做梦的真心原无生灭,本具智慧,但众生不见。我们现在都没看到,障碍就是自心的颠倒、妄想、执著,即“无明”。为什么见不到这个心呢,见不到真相呢,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的颠倒啊!我们五蕴这个身心世界是虚妄的一个梦境,我们把它当成真的,这是一个颠倒。然后围绕这个颠倒的知见产生了种种思想观念邪知邪见,从来就停息不了,想了以后还要执着它们都是真的,又重重地加深执着,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就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就是糊涂的意思。具体而言就是本来没有五蕴,即没有身心世界,但妄计有五蕴。妄计就是虚妄的计度,这个计就是计度。没有的东西非要把它计成有,计有五蕴。这个五蕴也成为我法二执的对象,就是执着刹那幻化的身心世界的虚妄梦境为实有。我们大家面对整个身心世界,一切事物你就找不出来一个不变化的东西。
如果把我们这一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来看的话,我们这一生100年的生命就像虚空当中放了一个烟花一样的。能想象一下吧?那么这个烟花是不是幻化的?所以你跳出现有的局限去看我们这一生,你就知道绝对是个幻化的梦境,没有一法可以抓得住、得得到,因为它本质上是个梦啊。所以不了解这些真相,就在这个梦境当中起贪嗔等烦恼,造业受报。因为可以得到嘛,就起贪心去追求,去追求的过程当中就造了种种善恶业;造了善恶业,它累积在那里,将来因缘成熟了(因为我们无明没破),它继续要幻化出一个梦境来,我们又在梦境当中去受报去造业。就这样因果相续,持续推动造作出六道轮回的大梦。
这整个过程我们就是像现在这种迷惑,不了解真相啊!迷惑,然后造业,造业又受报。我们这一生都是来受报的;整个轮回就是这样持续重复犯错的心智障碍中无法醒来的梦。这种迷惑造业受报恶性循环的一个圆圈,我们无法从中醒过来,所以佛法的施设只是为了瓦解众生我法二执的无明障,令见实相醒来而已。佛法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要把我们的迷梦唤醒,就告诉你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真的。让你放下假的,真的自然就显现出来了,真的就是实相。
第二点,解脱轮回的根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第一个根本理论就是人无我、法无我,唯心无境。把自我、我执放下,把法执放下,就回归到唯心无境的真相,就是那个能做梦的心了,它就呈现出来了,能做梦的心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死的。
第二点是根本原则,就是要法随法行,觉照起心动念,破邪见去妄执,破什么邪见?人我、法我的邪见。去妄执,什么是虚妄的执着?就是执着有我,执着有法。根本方法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就是要把我们的妄想慢慢止息下来,用佛法的道理去观照我们的身心世界。这样止观双运了,我们内心慢慢的就会越来越稳定,智慧慢慢开发了,就能见到生命的真相,这就是一个修行的根本方法,实修的下手处。
既然前面把病根讲了,把理论也讲了,解决病根的理论、原则、方法也讲了,那这些理论到底可靠不可靠呢?这些是佛告诉我们的,佛为什么叫佛?佛是觉者呀,觉悟者,觉悟宇宙生命真相的人,他又叫正遍知,就是正确无误地遍知一切法。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换句话说,我们前面讲那么多佛的教法到底可信吗?可信的。我们看一下为什么他的教法可信。因佛已经圆满证得“唯心无境”这一真法界的实相,消除了心中所有的无明业障,心性本具的智慧如无形无相、大而无外的圆镜一样——就是佛已经证得了生命的真相,就是回归到那个生命的本源,就是我们众生跟佛一样本具的心性。他已经回归到这个实相了以后,他心中执着五蕴身心世界、执着梦中为真实的那个无明的障碍就消除了。消除了以后心性本具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像一个大而无外、无形无相,即大到没有边界,宇宙有多大它就有多大,也没有形相。那么这样的心像大圆球一样的镜子,这个大圆镜就可以现量了知法界所有信息。这个所有信息是什么意思呢?所有众生心里的所有记忆信息,也就是业种子,以及那个业种子起现行的情况,他都了解。“现量了知”——就像照镜子一样的,不需要分析、推理、比较,就直接了当,当下清清楚楚明了所有这些信息。
这个信息之前我们讲过,我们众生的生命状态其实只有两方面内容,就是存进去的信息,释放出来了而已。这是我们所有众生生命的真相。十法界的所有生命缘起的一个机制,就是你存进心里去的、留下过的信息,这些信息,它力量最强的,它呈现出来了一个境界而已,这就是种子起现行。既然法界只有这些东西,那么佛都全看到了,所有众生若干种心(信息)他全都看到了——生命怎么运作的,哪一块种子,比如说人道的种子,或十法界哪一道的种子,在起现行了,他也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佛就能够正确地遍知一切法,能任运通达一切法的十如是,这个十如是《法华经》有讲,就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就是把任何一个法,从十个方面来看,这十个方面都包含了法的方方面面了,所有的信息都包含了:相,显相;性,性就是有起作用的这方面功能讲的;体就是它的本体自体;力,它有什么力,可以起什么具体作用?因缘果报,它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样的?“本末究竟”,本就是法重要的地方、主要的地方,末就是次要的地方,究竟,都彻底的通达无碍。所以佛叫正遍知,他没有任何过失地教化众生也走向觉悟的。就是说他是过来人,他已经从这个生死轮回的大梦中醒了,而且现量了达一切法。因为这个法界只有心,只有种子起现行。那么打个比方说,释迦牟尼佛或者说任何现在的一尊佛,他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地球众生的这些高科技,他懂不懂,你说呢?对,他肯定懂,他直接看到我们众生的心在运作的。
比如说造航空母舰的第一个人,他开始这个念头怎么来的,这个念头起来以后怎么开始辗转地变化的,变化过程当中,怎么跟其他的众生再交集在一起努力商量画图纸、搞建造,整个所有的过程佛一清二楚,你说佛还造不出航空母舰吗,还造不出什么航天器吗?他只要有需要,他直接提取,直接下载,所以佛真的叫正遍知,而且不光只是现在的事情他知道,你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累积的信息,他都一清二楚,所以佛为什么可以知道众生的宿命,你哪一生出生在什么家庭,父母叫什么名字,你叫什么名字,你寿命多长,你身体状况怎么样?他全都一清二楚,而且不要想,不需要想。关于佛的功德和可信先说到这。
下面把我们之前学的一些内容给大家做一个小结,就是把前面的所有的内容做一个回顾。第一,我们学了学习佛法需要准备的思想基础。先要认同三世六道轮回的生命观。向往善道,避免恶道,就是人天乘的内容,人天乘是顺解脱法,不会给我们解脱制造障碍。第二,感到三世六道轮回本质是痛苦的,厌离三世六道轮回,这个就是要发出离心,就是要修小乘的解脱道。第三,想解脱并觉悟三世六道轮回的根本真相,帮助其他众生也解脱、也觉悟,这就是大乘的菩提道。
第二,需要了解的生命观,我们介绍了十法界包括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 六凡: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第三,我们也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就是三界,大千世界,我和我法二执,五蕴,缘起,法界,一真法界,十法界,涅槃,八正道、四念处,六度。
第四,也跟大家重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六道轮回的病根,就是迷惑。这个迷惑就是以无明起我法二执,然后造业,造善、恶、无记业受报,受报就是投身在六道这样一个环境,显现出六道的身心世界,那么这一个模式就是惑、业、苦的循环。六道轮回就是惑、业、苦的循环,就是迷惑、造业、受苦。我们的命运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说本质上是毫无意义的。那么这个病根就是我法二执,本来没有我、法,这个法你就当物质想也可以。本来没有心(自我意识),但我们却把心坚固地执着以后,就认为有外境客观存在,是真实不虚牢不可破的。这些邪见就叫我法二执,并导致了一种二元对立——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善就是恶……这种偏执一端的、非常有局限性的思维模式。这些都是我们的病根。
第五,我们了解一下解脱轮回的药方和效果。小乘解脱道,就包括了佛法三藏十二部经论中小乘的部分,主要经典就是《阿含经》,主要内容就是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包括十二因缘,八正道,四念处,主要义理就是人无我,最终效果就是证得偏真涅槃,止息轮回入灭尽定休息。这就是整个小乘佛法的框架。这里有个主要义理看到了吗,人无我,所以它只解决人无我。真正小乘佛法当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真正讲到的佛法,其实主要是人无我,只讲了这一点。因为诸行无常,我们世间人都知道,一切都是变化的。涅槃寂静,那个是不需要你去学的,你把人无我证到了,自然就达到了涅槃寂静。所以真正对凡夫修行小乘佛法有意义的,其实就是人无我的这个义理。
那么大乘佛法的这个基本框架,我们了解一下,大乘菩提道就包含了佛法三藏十二部经论,关键经典就是般若经。般若经称为“佛母”,我们讲过,还有《法华经》、《涅槃经》,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基本义理就是五蕴皆空。你要想入大乘佛法的门,就是五蕴皆空的义理要懂,就是般若经讲的道理。就是里面讲人无我、法无我,所以大乘佛法一上来就是把人这个我和我所对的一切,给你空彻底了,告诉你真相,这个都是一个梦境。根本的实相就是唯心无境,或者说叫中道佛性,就是我们生命的真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那个心性。这个根本实相,前面的小乘佛法没有吧?所以这里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它的差别你就看得出来。
大乘的实践方法就是六度。前面简单介绍了一下,六度般若为导,就是把般若要贯彻到每一度当中去,布施的时候也要有般若的这个智慧,持戒、忍辱、禅定、精进都一样的,都要贯彻般若的智慧在里面。那么六度它体现的是一个悲智双运。因为菩萨了解、相信众生都能成佛,生命的本源都是一样的,这叫同体大悲。然后学习佛的智慧,悲智双运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福慧双修。因为佛是智慧和福德都圆满的,那么菩萨因地就要修福修慧,通过六度都可以达到。它最终的一个效果就是破无明,就是看见五蕴皆空,了达凡夫执着为真实的身心世界,本质上是虚妄不实的,这就是破无明。
彻底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意思就是说五蕴身心世界,即凡夫感知到的一切事物,本质上就从来没有出生过,没出生过呀,无生,佛法另外一个词叫“未曾有”,这个地方要好好体会一下,现在接受不了没关系。先要知道这个理论,证得了“无生法忍”,就可以见到唯心无境的这个真相,也就是把那个执着梦境为真实的错误消除了以后,就可以看到能做梦的真心,就回归到那个能做梦的真心了,你就可以自在地做梦了!就是佛菩萨度众生游戏世间了。度众生叫做什么?人家说“建水月道场,做空花佛事,度如梦众生。”非常的自在。
见到了唯心这个实相,也叫证无住涅槃。这个跟小乘的涅槃不一样,小乘叫偏真涅槃,大乘叫无住涅槃。他不需要住在任何一个境界当中,他的生命本来就是自由自在,可以起一切作用,就叫得大自在。这是大乘佛法的一个大概的框架。
第六,那我们大乘佛法修学体系之所以得以建立的这些根本的原理,主要包括了一个缘起的理论和五蕴皆空的理论,唯心无境的理论,六度,还有法界圆融,还有涅槃的这些概念。那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回顾,之前都有讲过,就不多讲。
那还有一些其他需要注意的方面,我这里也提出来了,给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些方面也很重要,对于我们学习大乘佛法非常有帮助的,搞清楚了这方面的内容,你就会避免很多迷茫。
首先,佛法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就是持戒、修定、开慧,以无漏慧破无明,证实相,了生脱死,圆满成佛。为什么说要持戒?因为我们凡夫很散乱,身心动荡不安,你不通过持戒,稳定不下来,身心不稳定,这个智慧就是没办法开发出来。就像一桶水,里面有沙子、泥沙,如果你不停地晃、不停地晃,它总是浑浊状态。你只有通过守规矩,持戒把身心规范了,慢慢这个不动了,这桶水它就慢慢地沉静下来、沉静下来,最后泥沙都沉淀了,那个清水就显现出来。清水一旦呈现出来,它就起到了朗照环境的作用,起到照万事万物的作用。
这个“照”,就是智慧的意思。所以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稳定了,本具的智慧,了解事物的智慧,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它就开始起作用了。所以要持戒、修定、开慧。无漏慧,无漏慧就是佛法教给我们的般若智慧,那个是没有任何漏洞的,怎么说呢?这个漏本来是烦恼的意思,无漏慧就是能破除一切烦恼,同时我们生命当中所有的功德,也可以把它给开发出来的智慧。
因为烦恼的缘故,我们把功德给漏失了。那么烦恼消除了以后,没有烦恼了,这个生命当中本具的功德,就不会漏掉,这样子就可以破除无明,见到实相。见到实相了,就可以了生脱死了,就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折磨了。因为生死,从实相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生死的,真相真理是不生不灭的。一旦证到实相看到真理了,我们就从这个生死轮回的梦中醒过来了,这样子就圆满觉悟成佛。这个是戒定慧的内容,佛法就是这三方面的内容。
修学佛法有个指导方针,要了解。首先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亲近善士,就是要亲近善知识,不是亲近善良的人。世间善良的人没办法让你解脱。这里的善士就是通达佛法的,有慈悲心的,守戒的,至少要具备这三条。持戒,有佛法正知见,然后有慈悲心愿意教你。这三点具足,末法时代来讲,就已经是很难得可贵的善知识了,要亲近这样的人,亲近他干嘛?不是拉关系,不是搞人情造生死业!是听闻佛陀的正法。正法就是要让我们出离生死轮回的法。
如理作意。听到了以后,要按照佛法教的道理去思考。比如说佛法讲五蕴皆空,从我们凡夫的角度来讲,你肯定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但是没关系,你要按照五蕴皆空的那个道理去观察,去看自己的整个身心世界,顺着佛陀的指示去思考,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没关系。但是你要顺着佛陀教的道理去如理地作意,你就会看到佛说的那个真相。如果你老是坚持凡夫的原先的那些观念,胡思乱想一套,那就只能是不断地在那迷宫里面打圈出不来。
如理作意理解了以后变成了自己的知见,那么接下来就要法随法行。法这里就是佛法。你学到多少就随着你学到的程度,你就要去落实、去实践。我们学佛法,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几方面:生命观,把凡夫的生命观用佛法的生命观代替;价值观,把凡夫的价值观用佛法的价值观代替;把凡夫的世界观用佛法的世界观代替,把这三观给转正了。转正了以后,你整个生命就是按佛法去生活了,自然就是法随法行了。有人说学佛道理懂了,但做不到,好像佛法是佛法,我还是我。这个其实没有真正地转变自己的知见,没有用佛法正知见转化自己内在的邪见,如果真正地转化过来了,你的生命自然而然就是在实践佛法。我们凡夫跟凡夫之间的差别就是观念的差别,就是内心累积的信息的差别,没有其它差别。我们凡夫跟圣人的差别也是内心信息累积的差别。我们把凡夫的知见、观念,用佛法来慢慢转化了,那我们就在转凡成圣。不要一说到修行,就是打坐很厉害,往那一坐几个小时,好像怎么样,那个是一个方法技术手段,不是核心的问题,核心是你内在的观念有没有转化,你还满脑子全是凡夫的知见,那你坐四禅八定坐到八万四千劫,你还是个十足的凡夫。
第三方面,了解一下佛说法的方式。佛讲佛法是有方式的,主要是依二谛说法教学。第一个是世俗谛,世俗谛就是随顺众生,以众生的角度来讲话,与众生对上话,就是要跟众生打成一片,和光同尘,借助凡夫世间的种种语言、知见、观念,来跟众生沟通。那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要讲胜义谛的,胜义谛就是随顺真实的,就是随顺真相的,就是从圣者所证实相出发,引导众生趋向真实的。如果一上来就讲胜义谛,我相信释迦牟尼佛当年会被人家赶跑了,对吧?所以他必须要跟众生先搞好这个沟通,然后再用世俗谛慢慢引导、引向胜义谛。
所以佛是非常有智慧的。那么整个过程就是应病予药,众生有什么病,我就开什么方、给什么药,就是对治我们众生的种种邪见的。那么这样循环往复,重重二谛就像一个台阶一样的。比如说佛讲缘起性空,讲缘起法的时候,他先承认我们,你们说这个事物是因缘条件组合成的,对,我也承认。因缘条件组合的当中,就没有一个自己独立不可分的自体,对吧。就把这个胜义谛引出来了,引出来了,这个基础上你接受了。好,你接受了以后,他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提升一步,他说既然一切法没有自体,那这个法就是从来没有出生过的。就把前面的世俗谛给否定了,你说缘起“有”。所以他就循循善诱,一步一个台阶,把我们众生从凡夫的知见引向圣人无生的知见,就是这样的一个慈悲的教法。
所以,所说的所有的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个就是权教,一个就是实教。权教就是权宜方便的教法,就是台阶。实教就是了义教法,就是真实的教法,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有时候看佛经,总觉得佛讲法矛盾呀,这里这样讲,那里那样讲,到底佛要讲什么?你要知道了佛是依世俗谛、胜义谛,依权、实来教化众生,你就能理解佛的苦心,就不会自相矛盾了。所以把这个提出来的意思,就是大家以后遇到想不通的情况,你要去这样思维,就理解了佛了。
还有两个佛说法的角度需要了解。一个是遮诠实相,就是否定凡夫知见和境界的。第二个是表诠实相,就是直陈圣者所证的真实。遮诠,遮就是遮止的意思,就是否定的意思。就是通过把我们凡夫所有感知到的一切境界,凡夫的知见全部给否定掉。诠,否定了凡夫知见,那个圣者的真相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遮诠就是把假东西给你打掉、打消掉,真的不用讲自然就呈现出来了,真相就大白。这个是遮诠实相的一个角度。这是般若经的角度,般若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遮诠实相,所以般若经里面讲什么?毕竟空,对吧?把凡夫所有的境界全部否定——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凡夫整个身心世界。五蕴本质上都是虚妄不实的,就给你否定掉了嘛,你就不需要去执着了。不执着了,你就从这个梦中醒了,就见到实相。所以他是从这个角度来诠释这个实相的,就是遮诠。
还有一个就是表诠,表诠就直接告诉我们,真相是怎么样的?真相有什么功德?比如说佛的境界。《华严经》讲得多好,讲得多全面,对吧?《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些,他就把佛的境界,圣者所证的境界就直接地告诉我们。但是就是直陈圣者所证的真实,我们也只是听听而已。毕竟用语言讲出来的不是真的圣者的实相,还是指月亮的手指,这一点要分清楚。不要抓住这个表诠实相的一些文字,就认为就是那样了。那些文字还是我们凡夫现在梦中的文字语言,只是引导我们出梦的。
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判教。了解了判教,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佛经。那么在佛法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法体系中,根据经、论、义理的深浅、所说的时间先后等方面,加以剖析,分门别类,以显明教法义趣所在及其内在关系的辨别工作叫做判教,又作教判。中国判教起源于南北朝时代,隋唐还有继续。部分经典中也有涉及判教的内容。
为什么要判教?佛法那么广博,那么庞大的一个体系,如果不做一些分门别类的总结,我们很多人就不知道怎么下手,怎么学习,只有望洋兴叹。所以祖师大德非常慈悲,他们学通整个三藏十二部,然后把里面的框架主干给我们提出来。这样我们看这方面的经,哦,就知道这方面的经它是什么义趣,什么道理,什么宗旨。看另外一方面的经,这方面的经是什么宗旨,什么内容,那么这部经跟其他方面的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那么这些都搞清楚了,我们就不会矛盾。
我们中国自古判教有很多家的,有华严宗的,有天台宗的……反正很复杂,每一个角度都有它的道理。但是佛经里面有一部经判教判得非常简洁的叫《解深密经》,这我们后面再讲。先了解一下天台五时八教判教方法。天台宗把佛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五个时段,根据内容的深浅和讲经说法的时间的顺序来排的。首先是华严时,然后是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五个时段。
八教就是有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呢,就是教化形式方面称为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就是教学形式,教化方式。“顿”,就是不经历阶级次第地顿超,这个就叫顿教。渐渐地培养你,让你慢慢成熟的,这叫渐教。还有秘密,秘密就是佛讲出来,众生所闻互不知道。不定,就是这三者都不定,综合作用。
还有化法四教,就是教化内容方面称为化法四教。就是那个教的内容,他的深浅不同,有藏教,有通教,有别教,有圆教。藏教是指小乘教。通教就是小乘回小向大要学的,比如说般若经。别教就是专门独立高标的,跟其他的不一样。比如说《华严经》,只讲佛的境界。圆教,圆教就是圆满的教法,圆融的教法,他的观念立场知见,把整个一代时教全圆满圆融起来了,没有矛盾。先这样大概了解一下。
这里再说一下《解深密经》三时判教。三时就是初时二时三时。初时就是小乘解脱道。代表性经典是阿含经,主要就是显明人无我。二时就是大乘的菩提道,代表性经典为般若经,就是遮诠实相的。第三时也是大乘菩提道,代表性经典有《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他既有遮诠实相的角度,又有表诠实相的角度。真正圆满的教法是三时教法,前面的都是打基础的。这个稍微了解一下。
后面我们看一下佛出世的本怀,这一个方面的内容也非常重要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妙法莲华经》有讲:“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为了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看到没有?所以为什么说佛、菩萨圣人跟凡夫的区别在哪里啊?知见不同,对吧?那我们修学了佛法的知见,我们就是在随顺了佛出世的本怀,我们就是跟佛菩萨相应的。佛菩萨告诉我们他的知见,他所见到的真相这是“开”,就是把那个知见打开,告诉我们,显示出来。一旦我们具备了佛的知见,我们的生命就开始烦恼得到净化,种种的染污就开始清净。佛为了让我们能够接受这个知见,他做示范,他示现给我们看。
示现给我们看了以后,就教导引导我们悟,去体悟佛的知见。因为佛的知见是高超出我们凡夫境界的,所以他要循循善诱的,先告诉我们,还要示范给我们看,然后要教我们去体悟。体悟了以后,最后我们就入佛知见,我们就悟入了,就体会到佛的知见了。所以说修到明心见性了,就是真正的入佛知见。入佛知见,见解就与佛等同啊,就与佛齐啊,虽然不圆满,但是见到的那个真相是一样的!所以佛出世的本怀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还有一方面的内容,也是《法华经》讲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这一段话也把佛出世的本怀讲清楚了。佛出世就在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十法界的真相,本质上其实就是佛。一切众生都要做佛,本性就是佛。前面讲的小乘阿罗汉,人天善法,或者说菩萨,都是引导我们回归到佛的方便法。权教,权宜之教。看到没有,我有方便力,方便法。开显出了三乘的小乘、中乘、大乘,前面的佛乘之前的小中大三乘法,所有的佛世尊出现在世界上,都是为了说一佛乘,即一切众生皆当作佛,都是为了说这个真相的。那么这里他告诫大众,你们都不要疑惑,所有的佛讲的话都没有差异的,都要说一佛乘的,这个一佛乘是最妙第一法。一切众生都要做佛,这个还不妙吗?那么这么妙的法,为了利益诸众生呢,众生的根基不同,接受程度不一样,所以就分别说了三乘。智慧小的人他就喜欢学那个小法,不相信自己能做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就开出种种方便,分别说出了小乘中乘和大乘的种种果位,种种修行方法,就是为了教菩萨的,本质上就是要说一佛乘。
那么学到这里,大家能不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一番苦心,相不相信自己一定能做佛呢?噢!那太好了。随喜大家!学佛人一定要有这个自信,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生命的真相,就是佛。十法界的差别全是幻相,那个本性就是佛性。就是从这个一真的佛性随缘显现出来的十法界的差别幻相,具备了这个自信这个信心,修行大乘佛法,就有资格了。
那么有信心了以后还要知道修行是有次第的,不是说你相信自己能成佛,你就是佛了,所以我们要看一看修道的位次,了解一下。首先我们是凡夫,从凡夫到成佛,圆满成佛,要经历这些次第。第一步就是资粮位,要积累资粮,要断恶修善,是吧?佛教讲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嘛。同时要学小乘中乘大乘的种种佛法,但是概括起来资粮位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要悟无我,要悟到这个无我的道理。就是小乘法的人无我。
第二步就要证空性。证空性是什么呀?就是要见到人法无我,就要证到五蕴皆空,这就是大乘的境界,证空性。证到空性以后,不是马上就解决问题,还要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加行位。加行位过程非常短。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有时候是一刹那就过去了,有时候需要一点时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那么经过了加行位就见到了实相,就是我们经常大乘佛法讲的见性,就登初地了。
登了初地就叫见道位,真正见到真相了。初地开始进入修道位了,一直到妙觉,经历十二个位次,都是修道位,妙觉就是成佛了!初地有什么功能?我们以前讲过,他就可以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成佛,化身哪,化身一百个到一百个佛世界,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地示现成佛度众生,初地就有这个本事。二地就可以化成千佛世界,三地可以化成万佛世界。一直到上面都是十倍十倍地往上增,到了最后圆满成佛以后,就可以化身千百亿无量无边的世界,示现成佛,就没有限量。因为整个法界圆满了嘛!他都自在了。那么这是修行的一个位次。
好,下面我们再把整个佛的一代时教,从一个大概的框架上介绍一下。首先,释迦牟尼佛从本垂迹化身入梦示现八相成道,就是释迦牟尼佛从他的本源,示现八相成道,其实是化身入我们众生的梦中来的。他是基于法界实相,就是整个宇宙生命的实相,而开演出了一代三藏教法。他的三藏十二部都是基于这个真相开演出来的。以世俗谛、胜义谛循循善诱,同时观察众生的根基来施教,主要是权教和实教。最开始度众生是成道以后讲《华严经》,就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演说自证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讲的经典主要是《华严经》,面对的观众是圣者,就是修道位的初地及以上的菩萨。后来又把这个阶梯降了,降低以后,为我们这些凡夫和小乘人说四谛十二因缘的解脱道,就是说小乘教法。小乘教法的主要的内容、目标就是要悟人无我,入偏真涅槃休息,解脱生死轮回,属于悟无我的资粮位的阶段。
然后又开始为大心凡夫及回小向大的声闻讲人法无我,这个时候就开始讲大乘佛法。主要经典就是般若经,般若经的目标就是要证人、法无我,证空性,然后继续修就是加行位了,要见实相了。后再进一步,这个目标完成了以后(见实相),也就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显明实相,这个地方就是与《法华经》刚才讲的一佛乘相对应的,我们这个不一定完全契合,大体上是这样的。
我是把这个几方面内容,一个是五位的修道位次和判教,还有佛的一代时教,把这些主要内容配合起来,做一个总体上的介绍的,基本上是对得上的。那么到这里就是见道位,也就是见佛性,见佛性了以后才真正的叫见实相。见实相以后呢,就开始从初地一直到妙觉,经过十二个位次的修道位,就是见道起修,最后证到圆满成佛。那么到这里,佛一代时教的总体的框架就介绍完了。
我们再把这个修道五阶位再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资粮位,于“地前”住、行、向之三十心,贮佛道资粮之位。含声闻乘的,含小乘的。这个文字读一遍就可以了,以后再详细介绍。
第二个是加行位,于三十心之终,将入见道(见佛性),而为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
第三是见道位,于初地之入心(地,地各有入、住、出之三心),每一地都有这个三心的,就是程度不同。通达于唯心之位,即见性也。
第四是修道位,自初地之住心至第十地出之心(即等觉)间,重修习妙观以断余障之位,即修道也。其实这个修道位说具体一点,就是把内心的、以前存进去的、那些邪见的种子全部给它净化。到了八地以后,他不需要在外相上去做什么修行功课,他就直接可以对治内心的种子,因为他可以直接看到了,直接把那些邪见的种子、那些邪见全部净化掉,彻底净化干净了就成佛了,就没有任何障碍了。
第五是证道位,究竟断惑证真之位,即圆满成佛道。真正的证道位是成佛。成佛之前,地上菩萨都属于修道位。
这一个表也是刚总结前面的一个修行位次的一个表。这里简单讲一下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十个位次。三十个位次,这里就把它总结为资粮位,都属于资粮位的内容。
这一个专题的学习就到这里就结束了。为什么要从总体上做一个介绍呢?就希望大家从总体上,对整个这个修学的理论原理有一个把握,成竹在胸,能断疑生信。我们修行佛法最大的障碍就是疑。只有看清了总体框架以后,疑去除了,才能够快速地上路,快速上路就能很快得到受用,是这样一个安排。
今天我们刚好到这里结束,有问题的明天下午可以提出来我们探讨一下。我之前跟大家讲过,提问题要结合所学的内容来提,但我看了一下,有些人提的问题好像跟学的内容关系不大。以后要注意了啊,要结合这个听课的内容来提问。
回向一下: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