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对我们有没有用()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段子:有人问:为什么我们现代人还要去读去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诗?答曰:大概就是为了在你看到美丽壮观的景色时,大脑里首先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而不是“卧槽,好美啊好美!”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文化,始终都脱离不了肤浅的干系。而文化的积累,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便是多阅读。正如作家卓然说:“唯阅读可保鲜大脑,拯救灵魂。”谁都不想成为一个只会说粗话的人,可是生活中我们往往是那个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是陆游 说的,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说到底就是书读的太少,到用的时候才知道后后悔。这就告诫我们要多读书。
上学的时候,我们要考试,考的都是书中的知识点,如果你不读书,那考试的时候肯定就会后悔,肯定会感慨书读的太少。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要问我们自己了。在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讨厌学习,所以不读书,不认真。上班之后可能就是没时间没精力读不懂,所以不去读书。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去认真读书,那就能够改变自己。
彭小六他是一个程序员,他可以利用上班等公车的时间读完大秦帝国。他坚持读书,写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一个程序员变成了作家。
所以只有我们自己想要改变自己,就可以从书中获得有用的知识帮助自己。只有自己想要去做,想要去读书,那就可以克服困难。
现在这个时代是学习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还像以前那样,早晚要被淘汰,只能做一个粗人。
但是依旧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是没有什么用处。有句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作者想表达的是因为自己身世飘零凄苦,明明自己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始终不顺。这句话可以说是作者在心情不好时所发的牢骚。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句牢骚,被后人断章取义,认为读书无用,甚至拿来嘲讽读书人。
在古代书生好像都是很瘦弱的,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的,所以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果功名考不上,那生活就成了问题,当中举之后,生活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拥有了很多特权,也就不用害怕去耕地干嘛了,自然有人会帮忙照料自己的生活。
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自古以来,知识很容易知,但很难识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纸上谈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不知道如何发挥,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不结合实际,只知道死读书。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在古代也许适用,不过那也仅仅是因为书生不会打仗,如果在朝堂之上,武将可不就一定能比得过书生了,武将一般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只会舞刀弄枪,而没有谋略,所以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可以利用才智而置武将于死地。
所以,真正百无一用的,是只知道满口理论,不顾实际引经据典的书呆子,而不是所有的书生。

但是在当代社会中,有很多人也赞成这句话,他们同意读书无用论。
可是读书为什么没有用,那是因为读过之后不会运用知识,不会联系实践,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帮自己解决问题。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作者说到读书无用还是有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学习有用的能力。有些人读完一本书,可以拆为己用,联系自己的经验加以实践,然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能说读书无用么?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就不会出现无用的情况。
那么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呢?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就是看读书人到底能不能活用知识。如果不能活用,帮助自己,那确实无用。

【读书到底对我们有没有用()】书到用时方恨少,和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本质区别就是看读过书之后会不会用,能不能用在生活中帮助自己。如果不会运用,那确实读再多的书都白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