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二次上市后,被高瓴减持的凯莱英还能跑得快吗?

生物医药|二次上市后,被高瓴减持的凯莱英还能跑得快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unsplash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丨魏江翰,编辑丨刘聪,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高瓴大幅减持之后,凯莱英二次上市了 。
12月10日,凯莱英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自此,CXO产业链上细分领域的龙头基本都已“A+H”两地上市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昭衍新药、再算上凯莱英,国内最大的CDMO、临床前CRO、临床CRO、CRO安评、小分子CDMO再次港股齐聚 。2019年至今,在这些头部企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CRO指数几乎翻了5倍 。
此次凯莱英港股IPO,发行约1842万股,香港公开发售占10%,其余为国际配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招股区间为每股350港元至410港元 。上市首日388港元/股开盘,截至发稿,每股跌至374.8港元,幅3.4%,市值约986亿港元 。
这家来自天津的企业曾于2016年11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002821.SZ) 。上市至今股价一路走高,涨幅已超过20倍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按2020年收入计,凯莱英已成为中国本土最大的商业化阶段小分子CDMO,拥有22%的市场份额;放眼全球,凯莱英同样以1.5%的市场份额稳坐第五大创新药原料药CDMO的交椅 。
然而,就在凯莱英此次港股上市之前,“点石成金”的高瓴资本却有一番大幅的减持动作 。二季度,高瓴减持220万余股,砍仓近50%;三季度再度减持超70万股,从此消失在凯莱英前十大股东的名单之外 。
在资本市场纷纷猜测高瓴减持的真实意图之际,剧情再度反转 。凯莱英接连迎来了一系列利好:今年6月在港交所递表,由高盛、中信里昂联席保荐;7月A股市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第5家达成这一成就的国内上市CXO公司,上个月又相继迎来两笔金额高达数十亿的大订单 。
凯莱英用强势的表现证明,只要还有人去掘金,卖水人的故事就不会完结 。但对于高瓴的减持,也很难让人相信只是“看走眼了”或毫无看空之嫌 。
其实,业内早有声音指出,CXO受到如此热捧略显畸形,乙方长期比甲方还强势的现象并不符合常识 。CXO龙头药明康德的A股市值已经约等于1.5个恒瑞或是2个百济神州;凯莱英的市值也几近能与复星医药等老牌药企比肩 。
冷静的声音为火热了很久的CXO敲响了警钟,作为佼佼者之一的凯莱英,二次上市后还能一帆风顺吗?
确定性为王截至12月前,有21家机构对凯莱英的股票给出了评级,其中买入评级20家,增持评级1家 。被一致看好的最大理由无疑源于凯莱英手中握有的大量订单,其次则是长久以来凯莱英借以立足的连续反应技术 。
凯莱英曾在11月连续公布两笔交易,合同金额分别为4.81亿美元(约合30.7亿元人民币)和27.2亿元人民币 。出于“为保护交易对象的利益“,凯莱英并未披露交易更详细的信息 。
但恰在宣布首笔订单的同一日,辉瑞也宣布已向FDA递交了新冠口服药的紧急申请,并开始在英韩等多个国家滚动递交上市申请 。因此外界普遍猜测,前一笔订单应该为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的原料药 。
事实上,凯莱英在手的订单原本就十分充裕 。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有246个正在进行项目,部分确认了收入,284个项目已订立合同但未确认收入 。此次大订单的落地又为凯莱英极大增加了明年业务增长的确定性 。
订单意味着收入和利润 。招股书显示,凯莱英2018年、2019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 18亿元、24亿元和31亿元,这意味着凯莱英仅完成11月公布的两笔订单,就可以达到其2019、 2020两年的收入之和 。凯莱英也在2021半年报中打了包票:2022年新增1500立方米产能,届时产能可达5890立方米,充分保障订单的顺利执行和交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