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消费品的宿命,正在被中国消费者打破

投稿|消费品的宿命,正在被中国消费者打破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锦缎
宝洁、丰田、欧莱雅、可口可乐等全球消费品巨头在海外市场业绩陆续进入稳定状态,这是消费品公司的宿命,我们过去总会讲:品牌终将老去,而消费者永远年轻,而在中国市场,一个庞大消费群体依然年轻,不管外资品牌、国货品牌,还是正在涌现的新品牌,均迎来新一轮年轻化的机会 。
以威富公司(VFCorporation)在中国市场一些创新实践,让我们看到消费品公司在中国开启新一轮年轻化的市场契机 。通过产业互联网,与消费者需求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跟随的消费者永远年轻,品牌也便永远年轻 。
打破宿命的底层逻辑是由供定需到以需定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从手工作业,到大规模生产流水线,到柔性性供应链,再到智能化生产——不但带来成本曲线的大幅下降(经济学观点认为产品主要要素成本曲线大幅下降将重塑行业),也带来全新的商业洞察 。以成本的逻辑带来新的产业分工曾经在汽车领域验证,而以消费需求决定供给产业逻辑正在消费品行业得到验证 。
具体而言,在过去几年,拜尔斯道夫,威富公司、Otaly、雀巢等消费品公司都陆续把重要性极高的研发中心往中国市场转移 。与制造业转移依赖人口红利逻辑不同,高端职能部门的转移,其间附着的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正在加速融合,以需定产的逻辑正在起作用,这一点在诸多外资品牌与天猫新品创新TMIC过去几年沿着产业链往上下游的合作思路可见一斑 。多年以后回望,这对希望百年长青的消费品牌来说可能是一个莎士比亚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式的转折点 。
有个很有意思的事,现在层出不穷的新品牌正在大量出现,比如在舞蹈房里流行一个叫“暴走的罗莉”的新锐品牌,去三里屯逛街看到一个小姐姐穿的鞋好看,问来了是一家新出现的杭州女鞋品牌,都是以天猫旗舰店为主 。
毫无疑问,随着天猫以及阿里在过去20多年对数字交易撮合以及供需匹配智能化基础设施的逐步推进,品牌通过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能得到全方位从趋势预测、到设计指导、到AI测款、再到小单快反、新品上市快速反馈测评等一系列数字化上新助推力,不断满足细分需求的消费品牌从0到1在天猫大量涌现将成为新常态 。我们预见,全球消费品行业将进入百花齐放、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阶段,而在变革中心的中国消费品行业也将迎来大时代 。
01 消费品的宿命消费品跨国巨头曾以为,以世纪为时长单位打造的五维护城河(品牌、资本、渠道、产品和人才)足保基业长青,永续增长,后来者永远无法逾越 。但今天我们看到消费品巨头旧的护城河正在坍塌,也意味着新的护城河需要建立 。
我们统计了横跨汽车、日化、美妆、食品、饮料和烟草行业14家公司(以市值排序为:雀巢、宝洁、丰田、欧莱雅、可口可乐、菲利普莫里斯、联合利华、百威英博、通用汽车、卡夫亨氏、菲亚特克莱斯勒、泰森食品)过去10年的营收,发现它们已集体陷入停滞:十年CAGR(年复合增长率)最高的也就7.4%,中位数为0.6% 。 
投稿|消费品的宿命,正在被中国消费者打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