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是大功大利,终身之利。|读经是大功大利,终身之利。 王财贵教授

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上很多人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如何说服大众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季谦先生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家都急功近利!你要告诉他经典教育的功利最大。所以谁真的求功利,就赶快教他的孩子读经,其它的都是小功小利,一时之功一时之利,读经是大功大利,永久之功永久之利;所以读经是最大的功利,你要什么有什么,你要他功课好,读经功课好,你要他聪明,读经聪明,你要他品德好孝顺,读经品德好孝顺,所以你要什么就有什么,所谓的求男子得男子求富贵得富贵,有求必应(笑),这是最大的功利。但是一般人呢,他其实不是功利,是笨得不得了,他连什么是功利都不知道。他因小失大,一短视就失了长远的利,所以短视近利就不是真的功利。所以你要告诉他这个道理,听得懂那真的是功利之徒,知道什么是功利的人,假如连这个都听不懂,他还去要想急功近利,你这个这么长久才能看见效果,我怎么能够等这么久呢?这种人他也不知道道理,也不知道功利!假如道理不知道还好,连功利都不知道,这种人你还跟他讲话作什么呢?所以宁可跟聪明人吵架不和愚笨人的讲话,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最功利的就是读经,读经是大功大利,终身之利。千秋万世之利,天下万民之利!只有跟他这样讲。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可以再进一步,你说要求功利就是马上要见到效果,什么效果呢?孩子聪明嘛,首先要聪明嘛,功课要好嘛,最后才要说他品德好一点也不错,这些人颠倒,他把这个颠倒了,他把读经的目的颠倒。他应该说第一步我先要我的孩子品德好,秉性好然后呢他要聪明,功课好,有才华,应该这样排下来。他现在不是,他要功课好,先要聪明,这样子我们哪里能等这么久呢,我还是要补习比较快,其实他错了。这是他自己依照自己不良的见解,所产生出来不合实际的观念。所以你就要告诉他你的孩子读经两个月就看见效果,而且你要聪明有聪明,要功课有功课,你将来要看长远一些,将来这个孩子去考高考,他要考重点学校就有重点学校,除此之外别无办法。他如果听进你这样说,那他就会改头换面,他现在因为功利读经也不错,他的孩子就不会像他这样功利。我们要让下一代不要那么功利,就只好教他读经,什么人教他读经呢?有文化自觉的人教他读经,这个孩子可能走向非常大方的有教养的人,有一些求功利的人,就教他的孩子你就给我读经,将来比别人更聪明,比别人赚更多钱,然后就教孩子拼命读经;然后这个孩子后来就说,爸爸你错了,人不应该这么功利,他会改过来的。(鼓掌)
我们应该如何思考教育

说不容易是真不容易,因为人人有自己的意见,人人都尊其所闻先入为主,别的意见,新的意见,往往被他排距在外,这是人之常情,要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很困难的。但是说容易也很容易。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仁德的人,意思也就是说做一个合理的人,有理性的人,光明的人,他立刻可以做到。为什么?我们刚才一直说什么天的道理,地的道理,道的道理,讲那么多的道理,好像很高深、很遥远,不然!假如你是人,你就有这个灵性,你就有这个能力,你就能够判断是非。一般人只是故意的装作不知道;故意的固执已见;故意的要吵架,其实心中一反省,每个人几几乎都了解道理在哪里,也都几几乎了解自己其实是正在狡辩。所以我们现在把心打开,把气放平,我们依照道理而思考,不要故意的把道理关在门外,我相信,这样子,“虽不中,不远矣”。退一步讲,如果不能够马上达到精纯、客观、光明,其实每个人按照自己当下的心灵,随时思考,随时扩充、长进——当下能思考到哪里,扩充到那里,居在什么层次上,就按照那个当下所体会到的丰富度与高度,尽心尽力,老实做去,就已经对得起自己了。最后会发现人人所思所行,也相差不远,而可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了。而各位知道,这个道理不是在我这里,不是在你那里,不是在他那里,也不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是在任何一个时代,它是统天地、贯古今,都是一样的,当我们能够打开心量,则能与天地古今的道理相照映,相呼应,相融汇,我们便会感觉到:“我是一个真正的人,立在天地宇宙之中堂堂正正的人!”(先生小声说:“鼓掌”,大家鼓掌)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就是堂堂正正的话,堂堂正正的事。用这种心态来面对教育,你就可以跟自己说:“孩子啊,我是尽了力了,我是按照道理来教你的,我把你当作天地间宝贵的、难得的一个小孩,我想要把你培养成真正的,不辜负你这一辈子的一个象样的人!”你也就在这样的自觉上,找到安慰,而察觉到:你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庭,对得起国家民族,对得起天地祖宗!(鼓掌)


假如,你现在有孩子,或者你现在是教育工作者、是老师、是校长,而从来没有一刻有这种感觉,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应该这样来思考教育,来进行我们的教育工作——假如你是这样的人,那我告诉你,你辜负了我们的下一代了,你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孩子,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天地祖宗!不仅是教育要这么做,刚才说过,凡是一开口,一做事,尽量的,都要去求其道理之所在。通透了一个道理,它不仅贯彻在眼前的事件当中,那个道理,也连通于所有的人事,甚至上达天德。你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无穷的意义。在任何时做任何事,都如此,这样子我们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叫做“人”的人!
——摘自王财贵先生2009年2月4日深圳梧桐山演讲《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
教育的目的

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开发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那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并不是现代人才有,凡是人,默默中都有,有人说出来了,有人说不出来,那么现代人能够说出来的,或许古人也曾经说过,尤其像中国这种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到现在才去吸取西方的人与自然的合谐、人与人的合谐、人与社会的合谐,人与宇宙的和谐?讲得多么美妙,这有什么美妙呢?这本来如此。

那中庸讲的比较优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西方人讲人与宇宙的和谐,还不能够讲与天地参,还不能够讲到这里,他还是把天地当做外在的,外在的对象,那么其实中国的智慧是内外相及,物我一体,那么西方人是达不到的。
好,我们如果讲人性,就是能尽其性,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己尽其性:自我教育;使人人都能尽其性,这是圣人的期待。那我们对教育也要有这种高度的目的,要不然你的教育往哪里走呢?现在各位请你自己问一下,九年一贯的这些计划,你看看有没有这种目的存在?甚至拿我们整个教育部,他们的教育的宗旨来看看,有没有这种目的?是不是倾向于这样的目的?倾向性有多强烈?有多准确?你就可以断定出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他的教育能不能办好。如果连这个目的都失去了,你这个“的”,“的”的意思就是箭把,叫“的”,那你射箭一定要射中红心呐,你若射歪了,连箭把都没射到。所以要把握这个“的”。摘自:王财贵《读经教育基本原理》
【读经是大功大利,终身之利。|读经是大功大利,终身之利。 王财贵教授】【本文在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 爱读经官网读经教育栏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