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祖山“女娲遗骨”辨 女娲遗骨

女娲遗骨(仁祖吞丹《女娲遗骨》辨析)
论任祖东丹的“女娲遗骨”作者:刘
题记:人祖洞周围不仅有女娲、伏羲的传说密集,而且还有连绵的山谷,刺穿的横梁,在山中创造的平坦,以及生殖崇拜的自然景观,如石谷,天地(阴阳)的交汇处和养育孩子的悬崖 。
△任祖通泰云
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写了一部名著《陋室铭》,开篇是“山不高,仙不过名;水不深,必有龙 。或许这两句名言已经应验了 。前段时间,位于山西省蓟县一个角落,过去鲜为人知的人祖洞天,因为“惊现女娲遗骨”的报道,在舆论上引起轩然大波 。媒体不断质疑,大多予以否认,甚至有人将其与“陕西周老虎”相提并论 。笔者长期在蓟县所在的临汾工作,对历史文化有着特殊的热爱,于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和几个朋友专程到仁祖屯来一次“考古”之旅 。
一个仁祖吞丹位于蓟县西北30公里处,群山呈东西走向 。主峰海拔1742米,西距壶口瀑布20公里 。规划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境内山峰1000多座,气势雄伟 。行驶在山间,奇形怪状的裸露砂岩和星罗棋布的天然洞穴扑面而来 。路边绿油油的柏翠,野果飘香,鸟语花香,泉水潺潺 。仁祖吞丹有许多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寺庙大约有200座,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供奉女娲、伏羲的“祖庙” 。“田璇神祠”(又称高庙),供奉玄武、屠祖、观音等 。中国唯一的北斗七星寺;七座北极神庙;针梁上有庙,纪念女娲、伏羲“隔梁穿针”“隔沟滚磨”的婚姻 。主峰周围有很多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留下的工事和碉堡 。
所谓“祖先”是女娲、伏羲的统称 。他们是如何与蓟县群峰结缘的?同事冯延山教授告诉我,原因有三:一是有考古发现支撑 。仁祖屯及其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和新石器文化遗存,尤其是县文管所严先生于1980年发现的狮子滩遗址群,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二是以史料和经典为依据 。西汉《淮南子·见鬼指南》中记载女娲“杀黑龙助冀州”,蓟县在冀州境内 。北魏李道元《水经注》记载“北曲县故城四十里有风山”,女娲、伏羲以风为氏,应与“风山”有关 。此外,康熙十二年、乾隆元年修订的《周玑志》记载了仁祖寺的重修年代和建筑规模 。三是基于历史传说 。传说在古代,只有女娲、伏羲和他的兄弟姐妹因洪水而幸存 。为了繁衍人类,他们用“滚过沟”和“穿针过山”来丈量天意,结果显示可以结婚 。于是,两人结婚造人的那座山,就有了“人祖通天”之名,“人祖祖师出冀州”的说法代代相传 。
大约一个小时的行程后,车辆到达了仁祖图恩丹主峰脚下,一群人爬上了崎岖的林间小路 。现存的山顶建筑有伏羲殿、献宫、地藏王殿和一些防御工事等 。这些寺庙的年代不详,大部分是明代建筑 。由于年久失修,战乱,保存不佳,多处裂缝严重,屋顶坍塌,漏雨 。这座建筑里保存着许多明代的雕像 。虽然它们中的许多不完整,但雕刻技术非常精湛 。采用了多层雕刻空、涂色、贴金等技法,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恢弘感和一种置身仙境的遐想 。这里就是所谓的“女娲遗骨”被发现的地方 。原来,直到1984年,西安故宫被盗挖,时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袁发现在颜先生的陪同下到现场视察,在女娲雕像下的一封木函中发现了一根骨头,用黄绢包裹着 。木信上的题字是“大明郑德十年,天庭焚金山寺,帝骨流(留)于此十六年 。......皇帝的尸骨最先脱落(左)才被重视,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适应旅游发展需要,2012年3月16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C14测年显示,人类头骨有6200年历史,2011年清理的动物骨骼也有一两千年历史 。”“皇帝的遗骨”是哪位皇帝的遗骨?根据蓟县仁祖洞天文化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的汇报材料,人骨放在“仙宫”内,“仙皇”塑像下,证明皇帝遗骨可能是此塑像主人的遗骨 。至少,这具遗骸无疑是明朝郑德时期人们所认为的“献帝”的遗骸 。朱槿先生也认为这是人族的天坛之峰,是女娲氏族最早祭天或祭祖的祭坛 。女娲死后葬于此,成为陵墓,后历经世代修建,最后演变为皇宫 。这就是“蓟县发现女娲遗骨”报道的由来 。
△仁祖吞丹的日出
二走在仁祖屯,我的思绪被带到了一个遥远而久远的年代 。一方面,当时的先民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武器获取食物,以适应他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宇宙及其起源,渴望解决“我从哪里来”这个古老的命题于是,一个由超自然意象和幻想组成的神话出现了 。世界上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呼唤、原始存在、植物、动物、地球 。在所有神话中,“地球造人”的说法流传最广,其中中国“女娲造人”和犹太神话(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最为引人入胜 。历史上“女娲造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但直到晚唐才形成女娲与伏羲结婚的故事 。
但是,神话终究是神话 。虽然它是先民客观现实和生活奋斗的反映,隐含着古代社会面貌和发展过程的信息,但它并不科学和真实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劳动创造了人类 。大约是在500万到400万年前,人从猿类中分离出来 。根据现有的化石材料,非洲出土的早期人类化石距今已有440万年,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进化系统 。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学术界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可能在非洲,尤其是东非 。
中国学术界一直有强烈的愿望挑战非洲起源论,确立人类的发源地在亚洲和中国 。但目前国内最早的元谋化石也不过180万年,还没有得到国外一些学者的认可 。上述事实表明,人类的起源不是上帝或泥土创造的,“女娲、伏羲以婚姻造人”只是一个神话和传说 。既然女娲、伏羲是一个神话人物,他们的“传说年龄”与埋在皇宫里的“皇帝遗骨”的“年代”相差几千年,那么所谓的“皇帝遗骨”就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女娲遗骨”了 。把这个“谜”留给后人评说不是更好吗?即便如此,毕竟“事出有因”,也有真实的对象可以研究 。所以和凭空杜撰的“陕西周老虎”有质的区别 。
三虽然女娲、伏羲是一个神话和传说,但在仁祖吞丹发生的事情却毫无意义?不,不仅有,而且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
人类学认为人类的起源有两层含义 。一是古人类的起源,指的是类人猿如何进化成人的问题;另一个是现代人的起源,也就是说早期人类是如何进化成现代人的 。第一个意思涉及的时间比较长,就让学者来确认吧 。第二层含义是指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接近现代的阶段,也是比第一层更重要的阶段,因为只有明确了它,才能理解整个人类的起源 。
正是在这个早期人类如何进化为现代人的问题上,具有古老性、连续性和广泛性的中国黄河文明做出了最重要、最重要的回答 。考古证明,在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原始农牧业,有利于先民穴居,聚居生活,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18万年前,山西黄河边的芮城县出现了西部后都猿人 。他们在制造工具和用火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之后,在漫长的过程中,被黄河的乳汁哺育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和发展了西后都人创造的文明,形成了完整的发展序列 。10万年前的蓝田人,30万年前的大理猿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岸边捕鱼狩猎,繁衍生息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一大批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江南北 。距今10000年至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至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年至2700年的青铜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出现的铁器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 。
△仁祖通天高庙
在上述众多的文物中,不能不提任祖通丹 。仁祖通天有丰富的细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充分证明了这一地区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展区,特别是大量的“祖先遗存”,对研究人类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伦祖吞丹周围的古人类生活遗址距今2万至1万年 。同时还有两幅表现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生活的古代岩画,其中一幅被专家称为“女娲岩画” 。市内挂甲山脚下发现的一幅男神岩画,名为“伏羲岩画” 。在仁祖吞丹一带,不仅女娲、伏羲的传说密集,而且仍有起伏的山谷,刺穿的横梁,创造山中的平坦,以及生殖崇拜的自然景观,如石谷,天地的交叉点(阴阳)和Yuki悬崖 。之前提到过主峰建有仙宫和伏羲庙,人头山上有伏羲头像 。几千年来,每年农历七月十八,人们仍有隆重的民俗活动祭拜祖先 。这些文化遗址的存在绝非偶然 。作者还认为,如果女娲、伏羲只是先民创造的神话人物,那么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应该是真实的 。这是新石器时代发生变化,氏族内外婚姻发生变化,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时候 。研究、宣传、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人祖山“女娲遗骨”辨 女娲遗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