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气虚

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
气虚证
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常由久病、体虚、过劳、年老体弱等引起 。
临床表现:
气短懒,精神萎靡,头晕自汗,运动时各种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脉弱 。
证候分析:
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 。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疾病的病因: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在调治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行辨证诊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气虚与气郁的关系与区别
气虚与气郁是气虚疾病的病理变化,但又各有不同 。
1 。
气虚病涉五脏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的本质范畴 。人体的精气储存在五脏中,所以苏文《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精气不泻而存” 。因此,从气的来源来看,构成人体、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从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来看,五脏皆含精气,尤其是肺、脾、肾 。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会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但是,由于气藏位于五脏之中,正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脏腑功能有关 。方素文圣夏伦描述了肺气虚、肾气不足、脾气不足、心气不足、肝气不足引起的不同梦境 。因此,气虚的病理概念应包括五脏气虚 。
肺气虚
主肺气,分呼吸,外皮毛,水道 。肺气虚,其控制下降、控制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功能会减弱,出现气短、自汗、声音低沉、咳嗽、气喘、胸闷、易感冒,甚至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
肾气不足
居肾腰舍,藏精藏气,开合二阴 。精气充盈五脏,以脑髓为荣 。肾虚损健,神疲乏力,头晕健忘,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白带稀,舌质淡,脉弱 。如果肾脏不能呼吸,呼吸就会浅,呼吸多,吸气少 。
脾气不足
脾在娇的中间,导致运动和转化,调节血液循环 。脾气虚弱,不能传达微妙的水谷,气血生化来源缺乏,症状如饮食减少,进食后胃部不适,疲劳,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
心气不足
主血,隐神 。心气不足,不能刺激血管,不能养心,故心悸气短,多汗,疲劳加重,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
2 。气郁是气虚下陷的病理变化
气郁是气虚气举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虚下陷 。气郁的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久病气虚、年老体衰、饮食损伤或过度劳累 。其中,最常见的病例是慢性腹泻、慢性腹泻、过度分娩和产后失去护理 。
气虚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 。脾要清,气要上 。脾气受损,气提不起,则气虚沉 。其临床表现除了气虚、倦怠、面色苍白、精神疲乏的一般见证外,还具有女性腹胀、胃肾、脱肛或子宫脱垂等特征性症状 。气虚以气虚为基础,同时也有清气不升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气虚的常见症状主要是中气郁结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脾胃运化异常,表现为饮食减少、腹胀、肛门脱垂、腹泻,或大便不通、头晕等 。《苏文饮杨颖香大论》说:“气清则泻” 。为中气不足,失兴,清阳下陷之病证 。
虽然气虚、气郁属于气的虚弱病理变化,但气虚的疾病涉及五脏,范围非常广泛 。然而,气虚是由气虚引起的一种复杂疾病,如脾虚,中气郁结是最常见的疾病 。
【中医辩证气虚】气虚者饮食宜忌,宜兼顾五脏忌虚的原则 。气虚的人要多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口味温和、味甘或温的食物,以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吃耗气的东西、生冷的食物、油腻、厚重和辛辣的食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