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患他人,不自知(孔子曰:“不患他人,不自知他人 。”)
这是第一部《论语》的最后一段 。只有两句话,但我们可以用一生去实践,用一生去受益 。所以,如果不能真正付诸实践,那将是最大的浪费 。
普通人在有好事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让别人知道,但是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别人是不是认识你不用担心,应该担心的是你是不是认识别人 。原则上,如何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需要从实践和交流中完善,然后逐步升华 。最麻烦的就是相互沟通 。这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我们应该仔细考虑一下 。我们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练习 。基本上就是从每个人自身的情况出发,从事物中学习,真心诚意,从内心深处推向全世界,推向各国 。
鞋底涵盖一切 。
《入行论》中有一段话,意思是:地球上长满了荆棘,为了防止被刺伤,不可能找到皮肤把遍布地球的荆棘盖住 。但是如果方便又有技巧的话,不仅可以而且很简单 。你只需要找到一块皮肤穿在脚上,走遍世界,就意味着覆盖了整个地球 。这个比喻很好理解 。这和孔老夫子在这里教给我们的东西有什么关联呢?
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世隔绝 。既然没办法和别人分开,你身边总有很多人,这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选择 。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些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是夫妻,孩子?还是那句话,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好的坏的;如果你想和周围的人相处,问题会层出不穷 。
通常,普通人心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啊!他不理解我的难处!”人与人相处最麻烦的就是这个——“我的难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结果,他们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很难相互交流 。当他们总觉得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麻烦就来了 。对方不了解我,无法得到对方的同情和理解 。比如很多简单的小事,跟别人说的时候,总是无法表达清楚,别人也很难理解 。要花很大力气告诉他,最后的结果不是不了了之就是没听到 。
在这一点上,我总是抱怨别人,却忘了我了解别人 。虽然我讲的时候别人听不见;告诉我,我听过!仔细想想,我觉得我应该听到人们在跟我说什么,但是我真的明白人们在跟我说什么吗?既然不能互相理解,一直互相指责,人与人之间还能交流吗?
知道了再去做 。
做事,你请人了解,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是你了解对方之后再去做事 。这两个谁的成功几率大?无疑是后者 。
比如有人要进寺庙,你知道他是个不懂事的大老粗,你也不用告诉他要恭敬之类的 。当一个大老粗来的时候,关上门 。最好有几个彪形大汉站着 。他看的时候,乖乖的就好 。岂不是简单方便 。所以,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知道事情的真相,真的很重要 。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在平常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通常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你停在那里,反正不动;另一个是想办法改善 。站着不动,跟动物一样,那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你想改善,问题就来了 。遇到问题,还退缩?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即使你觉得还是不做为好,你也经常会有这种心理,所以这种“煎熬”不仅仅是“焦虑”而是“问题出在哪里?”有人遇到问题就跟他说,他一直都是“直男”,从他的角度来说,他其实走了很多路 。他只知道这样,然后觉得别人这样教他是不对的 。结果我们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
友缘
学习真的能赶上别人,最重要的是心理上,我们不要只看到这个好东西 。我想,我一定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这个缘分,还是有这个条件 。如果条件不具备,如果我坚持要求,那么忙了半天到最后积累的就是学不到所学的东西,而且越来越差 。不知不觉中,我也不知道自己学不会的原因 。经历了这个烦恼,我的内心会排斥我应该学的东西 。
例如,一块好玉想被雕刻成一个图标,但结果是,雕刻师的技能非常差 。当时我们看到雕刻的玉像,心里很不高兴 。再比如画画,很乱 。你不会想:为什么雕塑家或者画家的技艺那么差?你直觉上讨厌这种画 。就像我们这么努力的学习,你会对你所学的佛法,甚至对教你的人有很大的违背 。这是未来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信心不够,老师告诉我:“啊!你钱不够,那就筹钱!”
如果你听,你愿意努力工作来提高粮食 。看不清楚这一点,就会误入歧途 。相反,你可以理解这一点,知道这次学不到的原因是现在的粮食不够 。等你够了,下一次就有份儿了 。这一点你要特别注意 。如果你现在不在这里筹钱,你就不能从真正应该净化的地方净化你的心,反而会制造更大的违反,下次就没有机会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被困在了自己错误的固定点里,就是在自己的坚持中观察事物,走不通,被“我”困住 。
所以思考和观察的能力是有限的,完全陷在里面,转不过弯来 。这是致命伤 。除了少数例外,人们都是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思考事情的 。如果他们无法超越这一点,“苦难”就会一直存在 。怎么解决?关键在于“仁”和“义”,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中心,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也就是“边学边学”的内涵,自始至终与“不知人论世”是一致的 。
如果你真的学好了,你可以让生命不息 。至少,你可以两者兼得,没问题 。孔老夫子自己说,四十岁不迷茫,五十岁知天命,七十岁再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你努力,我们终其一生都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空,世界的起源千变万化,但有一个不变的原则 。知道这个道理,就不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来哪就去哪 。
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总要拿一个标准去衡量 。当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固定的标准,一切都是空和原点 。我们只是不知道,也不能用这个标准 。在这里定死标准是最糟糕的 。知道这个道理,就好办了 。做人之道是“仁” 。你要考虑两个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做事一定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易经的精神也在这里——缘起法 。你必须从这个角度来看 。
如果人与人交流,你觉得他不了解你,他觉得你不了解,你该怎么办?如果反过来,你能考虑对方,对方也能考虑你,问题就好办了 。
“为他人着想”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 。我们以前从来不关心别人 。现在我们学会了,就开始想去帮助别人,结果就是越帮越多 。认真做 。为什么做不好?现在想想吧 。你经常犯这种毛病吗?如果你发现了问题,你愿意尽力去改变,但是困难很多,你无能为力 。
现在科学忙着“改变”世界上的一切,改变的结果就是犯越来越多的错误 。像滚雪球一样,麻烦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之间没有一个地方不抱怨“我已经为你尽力了,可我还是不感谢你!”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我这样抱怨,也听到别人这样抱怨我 。重点是——“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但你怎么知道自己是谁?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老师走”,真正有好的知识可以教 。
我们在极大的无知中,在各种观念下所安排的,只是一条路——一条死路 。它到底在哪里?“孝顺也是一个人的根本!”孝敬父母老师,弟弟孝敬同龄人 。我们是按照老师告诉我们的去做,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尽力去弄明白他的意思,并按照他告诉我的去做?还是自娱自乐?我们被逼着做的时候觉得自己像生牛皮怎么办?还开心吗?我们要在心里正确把握这个内涵 。烦恼不是很明显,但有时候在我们心里很明显,烦恼就要来了 。
我有意见的习惯 。
平时在心里,一直在不自觉的保护自己,膨胀自己 。当对方跟我们说一句话不听的时候,我的嘴角就会出现不耐烦的情绪 。也许你还是照你说的做,但我的心只是一瞥,对方大概也觉得无奈,事情也就结束了 。这是一种方式 。
慢慢向上,我的心会提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我想马上听到,接受他的全部,我还是做不到 。除非我已经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好感,或者他说的话正合我意,他不说话我也能做到 。那是因为我已经在跟着习惯走了,已经意气相投了 。不算 。这里指的是他提出的观点,他教给我的做法,不符合我习惯的状态 。比如我听到他告诉我怎么买东西 。
有时候不耐烦,但是不表现出来,有时候不理解,没有耐心去想明白 。我买的时候一般不跟 。第一,他说的话我没听进去,最差;第二种更好 。听完就去做 。抗命减少了,但你还是不跟着他 。假设你真的能熟练的了解对方,那就简单了 。
我们在听对方的话的时候,心里一般都会有一个东西卡在里面——“我”,也就是大概的画面 。说的详细一点就是“我的观点和习惯”,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个,这是最麻烦的 。
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它的胜利和苦难 。我们必须听从老师,他绝对重要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听从父亲和哥哥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他讲道理不讲道理的问题了,而是我们能顺着他,你就讲道理了 。这是基本的 。
可能父母不懂佛法,但是做自己想做的和做父母想做的哪个更好?自己动手,增加“我的看法和习惯”;像我父母那样,“我”就此止步,何况我父母对我们的大恩大德,世间尚且如此,更何况学佛 。
如果我们仔细的审视自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是有碱基块的 。这和“苦而不知人”有矛盾吗?我甚至不知道我的大致麻烦 。有可能去了解别人吗?
这是根本问题 。当你真正认识自己的时候,你就得认识别人,所以有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世人只看到外在的敌人,佛法看到所有外在的和内在的敌人 。孔是一个伟大的圣人 。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是诸佛之师 。以后你就可以在第十方三中体验诸佛智慧,结晶就在这里 。这个粉底如果能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使用就好了 。
“孝也,是仁和的基础!与道而生 。”那我们岂不是要逐步往上走!如果还没成立呢?“学着学着,不说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你面前的第一步 。通常,当事情发生时,要么是你不接受的非常强烈的意见,要么是你不想做的非常沉重的习惯 。
我不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麻烦,我总是责怪对方 。既然学佛了,就要注意这个 。我要在脑子里反思和观察:我该怎么办?我有什么问题?我是要遵循孔的指示,还是遵循我自己的习惯?现在我们都在竭尽全力,满腹牢骚,我们之间所有的冲突都在这一点上 。
整个问题只有一条路——学习,向老师和朋友学习 。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向父亲和哥哥学习的习惯,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在这个基础上再走一步很容易,没有这个基础就很难 。“学第一本书”到此结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