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立春的来源和风俗( 二 )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说卦传》指出了方位和后天八卦乃至《易经》的关系,也指出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和时间的关系 。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 。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
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摄提) 。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历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的,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基本相符 。
2、平均时间法
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 。汉至清初(1645年之前)以“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 。“平均时间法”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 。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 。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3、定气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称为“定气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