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煎法之煎汤代水

煎汤代水是指将处方中的某些药物先行煎煮,去渣取汁,再以此药汁作为溶媒煎煮其他药物的中 药煎法 。煎汤代水在历代医籍中多有提及,张仲 景、叶天士、王旭高、费伯雄、张简斋等医家对此 法的运用深有妙义,试论如下 。
1 张仲景用法探析
《伤寒论》原文 138 条曰: 小陷胸汤 “上三 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 ]。即先煮栝蒌 ( 瓜蒌) 去渣取汁,再加入黄连、半夏共煮,共同 发挥清热除痰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小结胸病 。瓜 蒌性味甘寒,先煮去滓再纳诸药,因其久煎味厚沉 降,可不致过寒伤胃,且增强润下除痰的功效 。瓜 蒌采用煎汤代水之法,另一种可能是用量较大,不 方便一次性煎煮 。根据对东汉时期药物剂量的研 究 [2 ],瓜蒌一枚干者约 300g,湿者约 680g,小陷 胸汤中瓜蒌实后有标注 “一枚,大者”,这样的体 积和剂量更加支持煎汤代水的煎法 。
在 《伤寒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 用先煎去沫之法,此法不同于煎汤代水 。麻黄汤中 “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是将麻 黄先煎一段时间,再将其他药物一同煎煮,如此煎 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 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患者药后出现心烦症状,故不同于煎汤代水之法 。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 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如葛根需先煎以取尽其 味 。凡此类药物,每嘱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 浸泡 20 ~30min,更能煎出其有效成分,如麻黄汤 和含有麻黄的诸方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 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 。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 。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深得旨意之妙,诸 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 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 煎等法。《伤寒论》 中语言简练,但为何在煎煮法上 张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 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
2 后世运用枚举
2. 1 叶天士用法
《临证指南医案·肿胀》曰 : “湿邪留饮,发 红瘰,胸聚浊痰,消渴未已,用木防己汤 。木防己 ( 一钱) 、石膏 ( 三钱) 、杏仁 ( 三钱) 、苡仁 ( 二 钱) 、飞滑石 ( 一钱半) 、寒水石 ( 一钱半) 、通草 煎代汤水” [3 ]146。按: 上述肿胀之症,属湿热交蒸,气机阻滞,停痰聚饮 。方中通草清湿可除湿邪之 患,退热可消红瘰之症,利水可疗水肿之疾,煎汤 代水能更好地发挥其清热、通气之效; 木防己味辛 温,能散留饮结气,利水消肿,善走下行而泄下焦 膀胱湿热; 石膏辛甘寒,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故可兼顾其消渴之症,与滑石、寒水石共奏清热、 燥湿、利水之效; 杏仁同石膏亦用三钱,以疏导开 通胸膈之浊痰,开痹、消肿,调理气分之郁; 薏苡 仁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阳 明药也,能健脾,能益胃,土能克水除湿,故泄痢 水肿用之 。
《临证指南医案·便闭》曰 : “气郁肠中,二 便交阻,清理肠胃壅热,川连、黄柏、川楝子、吴萸、黑山栀、青皮、通草五钱,海金沙五钱,煎汤 代水” [3 ]187。海金沙后世多包煎,在此条中将其煎 汤代水是为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浑浊,难以 服用,故宜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 。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嘉祐本草》云其 “通利小肠”,故可针对二便交阻之症,与诸药协 同,共奏清理肠胃壅热之效 。上述两条医案中均对 通草采取煎汤代水之法,肿胀与便闭其症虽大相径 庭,然其致病因素皆有热邪为患,病机总由气机不 畅,津液输布失常,故而可致肿胀,亦可致便闭不 通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味甘淡、性 平,入肺、胃经,善清热、祛湿、利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