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起源及习俗 重阳节的来源及风俗( 二 )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所以重阳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
1、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人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 。尤其是滕王阁,因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另一种说法是,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和药材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
2、吃重阳糕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现在重阳节吃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 。”饵,即古代之糕 。《周礼》记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 。蓬饵就是最初的重阳糕 。
九月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重阳糕又称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