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摄影 老栗夜宴图

老栗夜宴(图片摄影)
7月11日,艺术家的重要展览《在希望的田野里》在北京双空当代唐艺术中心开幕 。此次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展示了艺术家从1999年至今创作的30多个重要摄影和拍摄场景 。
作为亚洲摄影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王青松在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摄影的另一种叙事方式:后现代语法、大场景摆拍、震撼视觉、大众审美和平民视角,融合了绘画、舞台、电影等语言 。
他的镜头记录了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 。他的作品集就像一部浓缩的历史,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一部部记录着现实与欲望、希望与场域之间变化的舞台剧 , 永不落幕 。
展览名称“在希望的田野里”取自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描绘了那个时代日新月异的时代和未来的美好蓝图 。这首歌激励了年轻的艺术家王青松 。经过40年的巨大变化,展览再次回顾这一主题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历史,是未来,是对新的禁产的期待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老栗夜宴
《老栗夜宴图》仿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富有后现代色彩的迷人长卷 。同样是夜宴,各种人物认真摆好姿势 , 穿着艳俗衣服的当代女性代替了原画中体态优美的古典仕女 。案桌上的雪碧可乐伪装成稀世佳酿 , 画面视觉流动感十足 , 却是对跨越千年的古典美学的遥相呼应和颠覆 。
【画意摄影 老栗夜宴图】老栗宴,C字印花,30×240厘米,2000年
策展人崔灿灿介绍,2000年 , 王青松开始了另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随着《老栗夜宴图》长卷的开合,故事的中心不断移动 , 一个流动的、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开始出现 。取自国画历史典故,汇集了发生在不同时间空且不分主次相互环绕的情节 。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新方式,改变了中国摄影史的故事,也改变了西方近百年来传统摄影的视角 。
向我学习 , 向他学习
一排大大的标语 , 几个明显的擦拭痕迹,或者几个有语法错误的英文单词,看似熟悉的符号……他们在说什么?照片中间的那个人是谁?教学杆指向哪里?黑板上还有什么?这些文字和图像有什么关系?这部作品的最终表现是什么?
向我学习 , C-print , 120 × 300 cm,2003年
作品《向我学习》提供了一个简单又极其复杂的视觉场景 。崔灿灿指出 , 首先,震撼的视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提供了壮阔壮观的景象;其次,我们被密密麻麻的形状、颜色、明暗吸引,开始调动自己的经验 , 识别信息 。但是,信息是不能“一目了然”的,意思也是一时半会儿不知道的 。大量的内容让观看成为一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
“看”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有趣的益智游戏 。然而,事实上,在王青松的故事中既没有谜语也没有布道 。
向他学习 , C-print,130 × 300cm , 2010年
向你学习,C-print,180 × 300 cm,2013
“继《向他学习》、《向你学习》之后,三部曲将故事推向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更大的现实 。从一部作品到一个系列,再从一个系列到更丰富的信息 。它们相互呼应、论证、提问 , 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 , 更像是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或史诗电影 。”崔灿灿说 。
在希望的田野里
1981年 , 《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红遍中国 。与《相约少年友》、《青春,青春》一起,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千变万化 , 描绘了未来的美好蓝图 。此时,王青松 , 远在荆州的一个小镇,正经历着另一种生活 。他的父亲因公去世,他变得越来越抑郁 。他想不出和未来有什么关系 。希望的田野和当时的气氛对结束那段灰暗的生活意义重大 。欢快的活力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吸引人的故事,呼唤着80年代的新一代,激励着王青松加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
在希望的田野里,C-print,180 × 300cm , 2020
在展厅里 , 这件作品变得开放和互动 。无数观众在空的白色画架上留下了照片中的人像,参与了对“希望之域”的想象和构建 。
展厅现场
90年代初,王青松考上了大学;1993年 , 他来到北京,开始了“盲人艺术家”的生活 。1997年,王青松拍摄了原始照片 。那些名字挺有意思的,比如《拿起战争笔战斗到底》《新老兵》《我们的生活比蜜还甜》 。直白通俗的风格 , 流行歌曲所隐含的人生故事,也第一次在作品中得到了回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