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十大名曲 出水莲古筝( 二 )


早期传统筝乐分南北,有浙、鲁、豫、客、潮五大流派 。到了现代 , 学校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学校都各有所长 。
自秦汉以来,古筝逐渐从西北地区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与地方戏曲、说唱、民乐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各种流派 。传统筝乐分为南北两组 , 现在一般分为九组 。正如秦征著名理论家、教育家曹政所说,“九大集团,传至中国 。”每个群体在筝乐和演奏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
陕西郑
陕西是中国古筝的发源地,但目前“真秦之声”的古筝音乐已经近乎完美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戏曲和民乐,其中有许多传统乐器 , 但只有不使用古筝或少用古筝 。只有在玉林地区,古筝作为伴奏乐器,与扬琴、琵琶、三弦一起出现在玉林小曲的伴奏中 。曹政先生说这是“秦征的遗产” 。郑在玉林虽然有300多年的历史,但玉林地处偏僻,文化相对落后 。郑的球技还停留在古代的打法上 。右手主要用两指大食,左手很少有颤音 , 这是筝最早的演奏方法 。古筝在陕西已逐渐失传,没有关于其传记的资料 。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学会会长、著名演奏家周提出了“归秦”的口号 。从理论研究到演奏技巧 , 从地方戏曲伴奏到编写风格的筝曲,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重新熟悉了筝 。1957年 , 榆林著名古筝演奏家白参加全国民乐汇演和第三届陕西民间戏曲汇演,独唱《掐蒜苔》《小船》 。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安召开 , 会议对陕西古筝爱好者的肯定,对陕西古筝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后来,出现了《琴桑曲》、《姜姑娘的眼泪》、《象山击鼓》、《三秦欢歌》、《绣金匾》等优秀的陕西筝曲 。《Xi安鼓乐》、《秦腔》等史料中关于古筝的记载给陕西古筝人以启示,在著名古筝艺术家曹正、、等人的努力和众多古筝同仁的帮助下 , 经过近30年的实践,陕西已逐渐恢复用古筝演奏秦腔 。
陕西筝乐的鲜明特点首先是旋律的特殊性和两个变调的游移不定 。在第七音阶中,第四声是高的,而第七声是低的 。所谓偏 , 当然不是半个音 。这两个音符又摇摆不定了 。一般来说,滑下一个音 。其次,在旋律进度上,一般是上蹿下跳 。第三,演奏时左手按弦 , 多用大指,这是因为旋律的需要而必须使用的手法 。第四,文笔细腻,委婉中多有悲愤;慷慨,在激越中抒情 。浙派著名古筝演奏家王训智在谈及古筝流派时曾说“陕派更抒情” , 阐释了陕西古筝音乐的风格特点 。
河南郑
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人物来看,郑在秦汉时期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发展 。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北宋都城(今开封)设在河南省 。在这个地区,民间音乐“郑维之声”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秦征随迁都流入河南,与当地民间音乐《正威之声》融合 , 发展成为后世著名的中州古调 。河南筝的演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行云流水般的弹奏移动到靠近岳山的地方 。同时左手做大幅度揉捏,音乐表演很有戏剧性,很有效果 。在河南郑,这种技能被称为“游泳” 。河南筝的传统用法可以从民间流传的一首诗中概括出来:“名指四指悬桩 , 弦被钩、摇、拨轻轻绞 。重要的是要知道左手没有别的办法,按下箭筒就可以放松 。”
河南筝的音阶特点是用征多于清角,接近三分盈亏法的七音古音阶 。但两个变调的音高并不是绝对恒定的,往往会高于共和号 。真可谓“七调六法服五音” 。河南筝的旋律很有歌唱性,旋律中有很多四度、五度、六度的大跳跃,在清新流畅中可见一斑 。常用的二、二、二,尤其适合中州的高亢音调 , 使筝乐显得简单纯粹 。
在表演风格上,无论是慢板还是快板,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他们都不在乎追求一种素雅、细腻、唯美的风格 。而是擅长轰轰烈烈,朴实无华,特点是深沉而富有激情 。傅玄《付正》序中对河南筝乐的评价是“曲高和寡 , 妙技难工” 。
河南筝的曲目直接来源于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 。河南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 。清朝以后就衰落了,只有南阳一带还很繁荣,所以也叫南阳鼓调 。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歌词的“拍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 。筝是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 , 也是从说唱中独立出来演奏的 。现存的河南筝派的代表曲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河南腔的板头腔和排子腔 。以前艺人相见,往往先奏一首板头曲,以知音,因博雅与滋子的故事而改名为《山流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