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无为”的两层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两个层次)
假设有三种人,付出的人,得到的人,互利的人 。这三种人中 , 最容易成功的人和最容易失败的人?你可能连答案都没想到,但以后会给你答案的 。今天的内容应该对你很有启发 。请耐心看完 。
【道家思想“无为”的两层境界 道家思想的核心】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 。今天继续分享道家思想经典《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刻意分享一下庄子 。这是《庄子》第十五卷 。这一本比较短,只有三小段 。其实它道出了核心:得道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要讲的是道家思想中“圣人之道”的两种境界 。
第一个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 。在道家思想中 , 有很多对至德之人的称呼 。圣人、真人、神人、至尊者都是得道之人 。在庄子的《庄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中 , 已经有很多关于得道之人的描述 。比如庄子说 , “人无我,神与人无权 , 圣人无名 。”开悟者 , 能忘我,淡泊名利 。其实庄子的很多思想都来源于老子,并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 , 用具体的寓言进行了生动的阐释 。但在老庄的道家思想中,其实得道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 。“虚无”这个词在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出现了上百次 。“无”的内涵有很多,如无欲、无行、无名、无权、无争等等 。你可能觉得道家的“虚无”太低调保守,显得太清心寡欲,听起来有点负面?
但其实在这些“虚无”的背后 , 是道家所提倡的,对欲望的克制也是对自然之道的一种理解,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以一种“无为”的方式运行的,就像庄子之前说的“天命乎?它在哪里?日月之争是什么?是哪个说法?魏钢是什么?”庄子问,天地万物有主吗?谁在主导这一切?显然不是,所以庄子说:天就是无为 。“无”的反义词是“有” 。佛教里说“起心”是欲望的开始,也是烦恼的开始 。其实在道教里面也差不多 。如果一个人抛弃了“无”而开始追求“有”,那就是违背天道了 。
什么都不做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没有刻意去做 。这其实就是《庄子刻意》这本书的主题 。庄子列举了五种人 , 他们的追求是“高举、修炼、治理、虚无、长寿” 。庄子说,刻意追求高尚品行 , 试图超越现实的,是山林中的人;那些充满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的人,只是在追求修身养性;那些贪图名利,在君臣之间搞礼仪的人,不过是在追求治国而已;整天倚山傍水,生活在旷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不过是生活在河海中,逃避尘世的人 。那些像熊一样站着,像鸟一样展翅的人,只是在追求长寿 。这些都是刻意的表现 。不刻意显得高贵,不讲究仁义,可以修身养性,治国不追名逐利,浪迹江湖不在江湖,长寿不修行不在指导 。这个看似什么都没有,其实什么都有 。对一切事物冷漠到极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之而来 , 这就是天地大道,也是圣人的表现 。
在这段描述中,庄子解释了圣人之道在于“不刻意”,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有类似的意思 。所以道家并不提倡无为 , 而是刻意或勉强的无为 。所以,这是我们对“无为”的第一个理解 。
第二种理解是:不争取 。老子说:“圣人之道,为之而战 。”其实这里就说了 。不是我们不做,而是我们做了却不去争取 。这其实是一种“无为”的状态 。这里的“争取”,体现的是一种态度 。我们之前讲过,争取其实是让我们不要太在意结果 , 只关注过程 。我们争取的是结果 。如果我们对结果的判断是对的,老子说这种不劳而获的态度就跟“水”一样 。“善如水,水善万物而不争,所以只是道的问题”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真正成功的人,真正的“无为”,在于“为之而战” 。这是道家思想中“无为”的第二个境界 。
对于道家的“无为”和“无为而战” , 我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 。其实我们是顺着“不劳而获”的思路,想的更远 。为什么老子和庄子都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这里,我就用一本书来讲讲道理 。这本书是“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程” 。这本书听起来有点“鸡汤”,但是看完这本书 , 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这本书讲了一个非常反常识的深刻道理 。
假设有三类人:一类是无私的人,我们称之为“付出者”;一类是自私的人,我们称之为“收购者”;一种是互利者,我们称之为“互利者” 。现在让我问你一个问题 。这三类人哪一类最有可能成功?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失败?笔者在各行各业做了大量的调研 , 发现在成功的阶梯的最底层,或者说最底层,都是“付出者” , 也就是那些非常无私的人 。这其实并不意外,因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里,无私的人往往会牺牲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去帮助别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 给予者不容易成功是有道理的 。但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呢?答案还是“付款人”!所以很奇怪,最有可能成功的人,最有可能不成功的人 , 都是善于付出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