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又称为,组织行为学中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的区别

刻板印象又称为

刻板印象又称为,组织行为学中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的区别

文章插图
刻板印象又称为定型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对事物形成的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事物的个体差异 。也是由社会按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分类而形成的固定印象 。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
组织行为学中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的区别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偏误 。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晕轮效应是认知错误,而刻板印象是对经验的总结 是不同的概念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什么呢?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 。
其实,曾经我对刻板印象并不怎么在乎,慢慢的,发现有的刻板印象错得离谱,需要更新和适当纠正 。
最初上大学那会儿,聊天中常常会聊到:
“你家是哪里的啊?”“贵州”
“贵州是云南省的吗?”“不是,贵州就是一个省 。”
“贵州那边是不是很穷啊,电视上都放有的孩子要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而且饭都吃不饱 。”
“怎么说呢,云贵高原地区有的地方的确闭塞贫穷,但也比较繁荣富裕的地方 。”
“贵州的人是不是特别野蛮啊?”
“这个,因人而异吧!”
【刻板印象又称为,组织行为学中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的区别】……
这样的对话出现过不少于3次,一度我认认真真的解释,后面我发现这样的解释效果并不好,这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思维定势,习惯以偏概全,包括我也一样,觉得南方人柔弱,北方人刚强,而忽略人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刻板效应很多很多,有的刻板效应的确有良好的效应,帮我们节省了时间、经历;但是有点刻板效应,只是阻碍了我们的认知、反应了我们的无知 。
就像白岩松说的“只有先去了解,才有发言权”,很多事情不了解就不要胡乱下定义,眼见都未必是实,何况道听途说呢?
而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以偏概全,刻舟求剑 。
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人对事都因如此,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自我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突破自我认知局限 。
世界很大,不要因为一片叶子,而看不到整片星空 。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分别是什么1、首因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