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并非笔者臆测,史料中已经比较明确地 传达了类似的真实情景 。如皇甫谧《黄帝针灸甲乙 经· 序》 中所说的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 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黄帝针灸甲乙经》成书于三国魏甘露 四年(公元259年) ,距 《伤寒杂病论》 成书的公元210 年前后只有短短几十年,这段文字哪里可以看出对不 久前惨遭厄运的名医名著有一点点惋惜、 感叹、 遗憾、 愤懑之情? 反而倒是告诉我们这样的意思: 张仲景的 医方很管用,但太多了 ,有几十卷之多 。所以,王叔和 做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根据需要(指事) ,去精 选一下张仲景的理论和方药,再编排一下 ,选得很好,编排得也不错,非常切合实用,如此而已! 现存所有史料,也没有一点点关于张仲景书稿散 佚的迹象,反而很多史学家认为王叔和编次的 “仲景 遗论” ,是对张仲景遗留的完整资料进行整理 。如宋向 元 [7] 就提出这个观点,否认仲景书稿已 “残缺失次”。
《脉经》原本是综合性医书
现存《脉经》各种版本,都是有方无药,即在诊 断的基础上,提出治则方名,方剂下却无药物组成 。通过《脉经》自序可知,王叔和是以引用《黄帝内 经》 及当时存世的医书,编纂综合性医学理论书为目 的的,因此《脉经》应该理法方药俱全 。但是,在宋 代林亿等人对此书进行校正时,为突出脉学特色而 删去了所有药物组成!
尽管我们如今看不到这些方子的组成,但并不 能因为林亿等人之过而抹杀王叔和搜罗各种疾病治 疗所需理法方药的功劳 。
例如,《脉经》中有300多条文字被认为是引述 《伤寒论》 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都是,很多内容并不 完全取材于张仲景著作 。如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 论 述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文曰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 痛,宜服桂枝汤、 葛根汤,针风池、 风府” ,“寸口脉数 即为吐,以热在胃管,熏胸中……服除热汤,若是伤寒 七八日至十日……宜服知母汤” 等40余条文字,其行 文语气,体例风格都与 《伤寒论》 非常类似,但针药结 合、 内外治结合、 辨脉辨证相结合、 理法方药连贯的 治疗风格非常明显,而且用方不同,即便用方同名,组 成却不相同 ( 《脉经》 中方剂的组成虽被林亿删除,但 部分内容却被保留在敦煌古医籍中,可资比对)。
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敦煌医书卷子第3287页中有 与《伤寒论》类似条文下的方药桂枝汤、 葛根汤、 摩 风膏、 前胡汤、 平胃丸、 瞿麦汤、 滑石散7首方剂 [10] ,这些方剂均有方剂组成,除了桂枝汤与 《伤寒论》基 本相同外,葛根汤比 《伤寒论》多出黄芩、 葳蕤、 大青 3味,而摩风膏(丹参、 蜀椒、 芎窮、 蜀大黄、 八角蜀附 子、 巴豆、 白芷)等方剂未见于《伤寒论》 ,专家认为 不外两种可能,一是今本《伤寒论》佚失,二是这些 理法方药出自其他医书 。
《脉经》似乎特别推崇针药同用的施治方法,上文中 “服桂枝汤、 葛根汤,针风池、 风府” 等文字 便是其例,而在卷六脏腑病证论治中,除针刺法外,对五脏病证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如肝病用防风 竹沥汤、 秦艽散; 脾病用平胃丸、 泻脾丸、 茱萸丸、 附子汤; 肺病用五味子大补肺汤、 泻肺散; 肾病用内 补散、 建中汤、 肾气丸、 地黄煎 (缺心病的方剂) ,这 也反映了 《脉经》有注重脏腑辨证的倾向,与《伤寒 论》专论六经辨证不同 。
在针灸学术上,《脉经》继承了 《灵枢》以来的 经络学说,并将脏腑与经络依据表里相关的原则进 行结合,使经络学说能更有效指导临床针灸实践 。此外,《脉经》还充分重视因人、 因地、 因时施行针 刺、 灸法,对临床针灸学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
推荐阅读
- 马德里是哪个国家的马德里属于哪个国家
- 肾结石吃啥好,肾结石吃什么好?
- 离职了社保怎么缴纳
- 保险公司的格言
- 蟑螂咬人吗 蟑螂真的会咬人吗
- 苹果手机辅助功能快捷键如何取消
- 水芙蓉的功效与作用
- 甘蔗红糖和普通红糖有什么区别 甘蔗红糖能天天喝吗
- 西葫芦籽可以吃吗 西葫芦籽可不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