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时值是什么的基本定义

注意持续时间是人们对隐喻和西医的了解 。你知道音符长度吗?下面是小编带给大家的音符时值的定义 。欢迎阅读!
音符时值的定义
只有在乐曲中加入拍子号 , 才能知道什么音符是拍子 。现在以拍子为例(即以一个四分音符为一拍 , 每个4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 。乐理教材告诉我们【V】是一拍 。它让我们明白do是第一拍的前半段,re是后半段;Mi是第二拍的前半段,fa是后半段 。
(1)全音符
这个空心的白音叫做【全音】 。它是音符家族的老大哥,其他音符的持续时间都比它短,应该以它为准 。依次分成两半 。
(2)半音符
这种身长体白的音符(学名福干)叫做【半音符】 。它只有整个音符长度的一半,(等于整个音符持续时间的1/2)
(3)四分位数
这个黑面音符叫做四分音符 。它比半个音符小一半 。(等于整个音符1/4的时间值)
④第八个音符
这个黑面音符有个尾巴,叫【八分音符】 。只有四分音符的一半大 。(等于整个音符1/8的时间值)
第十六个音符
这张黑面钞票有两条尾巴 。它叫做十六分音符 。它比八分音符小一半 。(等于整个音符1/16的时间值)
(6)三十二个音符
这个有三个尾巴的音符叫做第三十二个音符 。比十六分音符低一半 。(等于整个音符1/32的时间值)
(7)六十四点笔记
有四个尾巴的黑色音符被称为第六十四个音符 。是[三十二音]的一半 。(等于整个音符1/64的时间值)
音符时值的纽姆记谱法介绍
纽汉记谱法以横线为基础,用符号表示声音的高度,但不能表示声音的长短 。自7世纪以来,这种符号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 。起初,只用一条线来表示F音高 。这里要提到的是 , 宗教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督教宗教音乐在中世纪有很大发展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 , 圣乐可以向人们传达上帝的启示,同时可以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和祈祷 。当时,宗教活动一般都与音乐相结合 。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 。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以教堂音乐为主,而教堂音乐以圣歌为主 。当我在维也纳表演时,我参观了当地的圣斯蒂芬大教堂,正好赶上宗教仪式,其中唱圣歌 。声音极其纯净,真的感觉像天堂一样 。中世纪的圣歌音调单一 , 没有固定的节拍 , 而纽姆的谱的特点是能记录音高但不能记录节奏 , 非常适合当时的教堂音乐 。到了13世纪,圣歌有时用节奏模式表达(英语:节奏模式) 。这种音乐在许多不同节奏的部分已经出现,但它仍然没有像现代音符一样以音符的形式表达音符的时间价值 。
大约在1250年,科隆的佛朗哥(英语:科隆的佛朗哥;一个牧师)发明了有度量的记谱法,用不同的音符来表达音长的变化 。在他的方法中,各种音符的音长关系并不固定,通常是3:1 。而在13世纪 , 3:1是最主流的比例 。
320年,法国人菲利普·德·维特里在其著作《阿尔斯诺娃》中定义了2:1的比例,并使之等于3:1的比例 。
随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Newm记谱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Neum记数法逐渐从一行发展到四行 。音高指定为D、F、A和C,F线涂成红色,C线涂成黄色 。这也是后来五线谱中高音和低音谱号的由来 。到了13世纪,终于有人在四根线的基础上加了一根线 , 这样才真正有了五根线 。这种记谱法就是五线谱的前身 。
量化记数法是13世纪科隆的一位传教士发明的 。这是一种用音符、休止符等符号严格规定音长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 。1450年左右,纸币被涂成黑色 , 被称为测黑符号 。后来又改为空心注,也叫测白符 。这种符号在西方一直使用到大约17世纪 。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17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逐步完善和广泛应用,18世纪定型 , 沿用至今 。五线谱吸收并综合了欧洲历史上各种乐谱的精华,是一种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时期发展起来的乐谱,一千多年来汇聚了众多音乐家的才华 。
音符时值的五线谱介绍
五线谱传入中国较早 , 大概是在明朝中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 。最早详细记载五线谱的是清代郑的《续》,记载了五线谱、音阶、卷名等 。《吕禄筝意》是我国清代编纂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其主要内容是音乐与音律 。这本书是康熙到乾隆年间朝廷写的,分上、下、续三部,后来又加上了后面的部分 。五线谱的相关内容能够出现在这样一部皇家政府编纂的古籍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对五线谱的使用 。后来随着西方音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 五线谱在中国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