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语文课 如何上好语文课

思维能力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硬核,是看问题的视角和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一种自觉行为 。语文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思维,拓展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爱上语文 。
————————————————
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是语文教学中思维内容的前提 。要想上一堂有思维内容的语文课 , 就要从提高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入手 。教师无论是如何解读和处理教材文本,设计课堂教案,还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都要有强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意识 。
上有思考内容的语文课,是我多年来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教改方向 。语文教学有了思考的内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教学才能更加敏捷有效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提出了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语文四大核心素质之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不言而喻 。在教学中,教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同化或适应 , 即把新的知识和技能内化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或者把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拉入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中 。但无论是同化还是适应,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 。
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的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而思维能力恰恰是获取新知识能力的硬核,看问题的视角和方式 。思维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更好的人 。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
【怎样教语文课 如何上好语文课】语文教学太追求审美了 。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 , 尤其是相对优秀的语文课堂 , 可以发现 ,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追求教学设计和语言表达的唯美 。老师总想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口才 。上课时,老师的语言表达或排比 , 或反问,或重复 。老师忘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中的“色”不应该来自老师,而应该来自学生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预设,不应该是精心设计自己想说的每一句话,而应该是思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学习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如何运用策略进行引导、启发和启发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口若悬河,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消极的 。老师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失败了 。
语文教学太追求正确了 。相对于数学等学科,语文教学不太追求正确答案 。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早早的为每道题设置标准答案,这也是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堂看似有思维训练,但这种思维训练缺乏广度和深度 。在中国老师的课堂上 , 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只是一种形式,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目的 , 不管结果如何 。在教《花铃》时,一位老师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自然短文 , 找出能概括这段短文大意的句子 。同学们说是第一句“鲜花盛开,竞相开放,芬芳迷人” 。老师的问题:是第一句吗?有不同的答案吗?另一个同学说是第二句“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一天内不同花的开放时间是不一样的” 。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说这句话?学生们正在谈论它 。看到这里,老师告诉学生:是因为这一段后面的内容讲的是一天内不同花的开放时间不一样,所以是第二句 。乍一看,这个教学环节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但这种思维训练是表面的 。这样的课堂,学生永远体会不到高阶思维带来的巅峰体验 。
我在教这门课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现象 。我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一段,找出能概括这段大意的句子 。有的同学说是第一句,有的同学说是第二句 。面对这种现象,我及时引导:既然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请默读一遍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后思考:认为是第一句,从这一段找出原因;觉得是第二句,从这段话里找出原因 。这一刻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机会 。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依次介绍了牵牛花、玫瑰、睡莲的开放时间 。因此,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充分的依据,而且阅读了这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表达的规律和特点 。
语文教学过于追求模式 。虽然多年来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从未停止过对模式的痴迷 。学习诗歌一定是以下几个步骤:解决诗歌问题,认识诗人,体悟诗歌,表达诗歌 。学习一部小说必须围绕情节、环境、人物展开 。且不说任何课文的教学都要走四个步骤:导入新课、整体感悟、重点感悟、总结升华 。有的时候,到了高三,不用老师说 , 学生已经能猜到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了 。这样的班级没有神秘感 , 没有个性 。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