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由来简介 为什么叫上海

资料来源:Dongfang.com
东方网采访人员熊8月6日报道: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叫上海而不是上海?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不少“老上海”也摇了摇头 。虽然我在上海生活了一辈子,但是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 。这些问题,采访人员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编纂的《上海乡土》通俗读本《上海源》中找到了答案 。
本届上海书展期间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将推出三大系列十一本新书,包括《上海旧方志整理》三大系列、《上海风土人情普及》五大系列、《上海滩》三大系列 。因地制宜的资源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 。
《上海源头》、《苏州河》、《黄浦江》、《古镇》、《古镇》是今年出版的前五本书 。很多新上海人都渴望了解上海,不仅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 , 也了解昨天 。而那些世代生活在上海的“老上海” , 至今还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 。
在葛的《上海的来源》中 , 当谈到上海起源的故事时 , 它说:“实际上,它被称为‘上海’是因为这个定居点出现在一条河的边缘 。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 , 它的名字叫‘上海浦’...这也符合沉降形成的规律 。上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
旧上海志校勘:第一部白话上海志 。
在此次推出的三个系列中 , 《上海旧志》整理系列尤为“庞大” 。这套由上海方志馆首任馆长刘亚子编纂的上海方志手稿 , 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上海方志,原称《上海方志》 。其内容包括地理、气象、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 。为后人研究上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
《上海通志》是1932年7月上海通志博物馆开馆后编纂的 。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由上海通志馆编纂的《上海通志稿》已有1000多万字,其中十几篇已经完成 。原中华书局出版的《上海通志》初稿的第一、二、三篇已由三位校对员校对完毕 。但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上海通志博物馆关闭,工作人员解散,《上海通志》的编纂出版就此夭折 。
2012年7月 , 在上海通志博物馆成立80周年之际,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与上海历史博物馆协商决定编纂出版《上海通志》 , 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
考虑到实际遗存是原稿的大部分 , 所以用“民国”一词来描述民国时期的作品 。后面加上“稿”字,表示这是当年抢劫后剩下的稿 。原书稿的前三部分在民国时期已经排版修改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历史博物馆将三部分内容整理汇编成《民国上海年谱第一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首次出版 。
然后将民国时期未出版的手稿内容,按原文章假定的顺序继续整理 , 最后编成《民国上海通志手稿》第二、三、四卷 , 共约730万字 。至此 , 这套民国时期内容最丰富、史料价值较高的上海市级地方志已全部出版 。
地方志接地气,“大学者写通俗读物”
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注重利用地方志资源,把地方志打造成“历史的宝库”、育人的“知识的宝库”、高官的“智库”,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上海特色、全国影响的地方志 。特别是在地方志的开发利用上,针对人们对上海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依托地方志作为“信史”和“官书”的优势,采取“大学生编写通俗读物”的方式 , 加强地方资源的普及利用 。
上海风土人情普及系列,第一批邀请了葛、、薛、、田兆元等五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上海风土人情通俗读物《上海源头》、《黄浦江畔》、《苏州河》、《古镇》、《古镇》五本 。每本书约5-8万字 , 内容生动活泼 , 配以大量历史图片 , 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方知识,使地方志更接地气 。
林出版社总编辑尹立新说,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我们大家 。“做小本对大家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因为大家都习惯学术研究,写出大家喜闻乐见的深刻的小众的东西也是一种挑战 。”
此外 , 该系列也在积极探索音频内容的开发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室主任唐告诉采访人员,以图书为媒介,我们进行了多种出版形式的整合 。比如音频,我希望做一个独立的故事 。之前我们做过一个三分钟的上海地方志微故事,效果很好 。今年还考虑和喜马拉雅FM、阿基米德FM等专业机构合作 。“此外,这套书还被列入上海四个区的中小学暑期阅读活动 。结合教育活动,可以更紧密地连接读者,扩大受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