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阶段有几个阶段 人为什么上学

相信所有的中国家长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教育规定是“六岁才能上小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已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孩子可以推迟到七岁 。
可以,晚上可以,但是6岁以下不能去 。甚至很多地方规定更严,一天都不能去 。
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是希望孩子早点上小学 。毕竟当今社会 , 上幼儿园的费用可能比上大学还贵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如果孩子早一年上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就可以少花一年时间,减轻家庭负担 。
但是,国家有严格的要求 。你必须至少6岁才能上小学 。4、5岁不能上学,不能拖到8、9岁 。可能会有很多家长很迷茫 , 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6岁,不早也不晚 。
【上学阶段有几个阶段 人为什么上学】其实这些家长大概不知道的是,全世界的孩子基本都是6岁开始上小学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无论是亚洲、美洲还是非洲,在这一点上 , 似乎全世界都是统一的 。
为什么世界各国都选择孩子6岁上小学?其实这个录取规定不是偶然或巧合 , 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这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小学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 。
入学年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研究 , 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知觉运动阶段(0-2岁)、前操作阶段(2-6、7岁)、具体操作阶段(7-12岁)和正式操作阶段(12岁以后) 。
其他阶段就不详细解释了 。先说前期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 , 因为这两个阶段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划分 。
术前阶段(2-6岁,7岁)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符号思维,能够脱离现实,建立符号表征,学会说话 。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自我中心
孩子的思维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 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他的,他可以随意支配,这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决定的 。
(2)万物有灵 。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会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所以他们会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和他一样是有生命的 。
只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你会经常发现孩子在玩具前自言自语,就像在和别人说话一样 。更何况我们小时候常玩的过家家游戏 , 是各种木偶和玩具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体现 。
(3)思维的不可逆性 。
可逆性是指操作可以从一个步骤转到另一个步骤 , 又可以回到起点 。术前阶段的孩子不具备思维的可逆性 。
比如你问一个孩子有没有兄弟 , 他会说“有”,然后再问他哥哥有没有兄弟,他很可能会说“没有” 。
比如孩子知道3 ^ 4 = 7,却让他算作3?=7 , 孩子不会用7-3来计算 。
(4)养护不足 。
术前阶段的孩子没有守恒的概念 。皮亚杰做了一个“守恒实验”,验证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没有守恒的概念 。
皮亚杰在孩子们面前的桌子上准备了A、B、C三个量杯 。其中量杯A和量杯B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量杯C又高又瘦 。将量杯A和量杯B都装满水,然后将量杯B中的水倒入量杯C中,然后问孩子,现在量杯A和量杯C , 哪个杯子的水多,哪个杯子的水一样多 。
通过实验发现,6、7岁以下的孩子只根据杯子中水的高度来判断水量,而不考虑杯子的直径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6、7岁以上的孩子都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即可以从杯子的高度和杯子的直径两个维度来思考杯子里的水量 。
不保守是术前阶段儿童的一个重要特征 。
具体操作阶段(6、7岁-11、12岁)
随着大脑的发展,具体操作阶段的孩子思维有了新的飞跃,对抽象逻辑思维有了新的认知 。这一阶段有以下特点:
(1)形成守恒的概念 。皮亚杰通过守恒实验测试发现 , 6、7岁以上的儿童形成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儿童在特定操作阶段的主要特征 。
(2)思维是可逆的 。
与操作前阶段的不可逆不同,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可逆的 。
(3)思维以自我为中心 。
孩子开始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这是孩子顺利与人交流,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