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把“布帛”充当货币 布帛是什么意思

唐代是中国古代极为强盛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极为丰富的成果 。单从商品经济而言,唐代的苏州夜市已经十分繁华,诗云“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广州的外贸也十分兴盛,在唐朝晚期,庞勋起义,在广州被杀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就多达十几万人 。
通常而言,经济发达,尤其是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 , 往往是金属货币占据主导地位 , 可在唐朝布帛也能当钱用,这就是钱帛兼行制度 。政府规定了充当货币的布匹种类与尺寸,主要有布帛两类,布是麻织品的统称,帛为丝织品统称 。
关于布帛充当货币的实例,在唐诗中也能找到例证,白居易《卖炭翁》最后一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 宫使通过绡和绫这两种丝织品买下了木炭 , 即布帛在唐代是能够当货币使用的 。
众所周知,实物货币较金属货币是落后的,以布匹为例,它交割不便、携带不易,这一点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人认识到了,前凉官员分析实物货币的弊端时就说:“……河西荒废,遂不用钱,裂匹以为段数 。缣布既坏,市易又难,徒坏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 。”
但是,为何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唐朝,布帛作为一种实物货币却能成为官方的法定货币,出现在市?。咳锰瞥谋抑菩纬汕叫兄贫龋?
唐朝为何使用布帛充当货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原因也是不同的 。我们将唐朝分为两个阶段 , 这两个阶段并不是以安史之乱为界线,而是以贞观之治结束为界 。在贞观之治结束之前,中国尚未从隋末战乱中恢复,唐朝面临户口锐减,经济凋敝的局面,在没有恢复经济之前,贸易不发达 。其市场环境与贞观之治后有很大区别,故而以贞观之治为界 。
在唐朝最初建立的四年中,政府没有发行货币 , 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多是隋代的私铸劣质钱币 。“隋末行五铢白钱,天下盗起,私铸钱行 。千钱初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铁叶、皮纸皆以入为钱 。”1000五铢铜钱不到1斤,即使按1斤算,依据隋代衡制 , 每个铜钱也只重0.6克左右,而这0.6克还是掺杂了杂质的,并非纯铜 。一枚隋代开皇五铢重为2.7至2.8克之间,货币减重近5倍 。为在这样的货币环境下,实物货币能够大行其道也就不奇怪了 。
唐朝建立的第四年,即唐高祖武德四年,唐朝发行了开元通宝 。很多人误认为开元通宝是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其实不然,这只是和年号碰巧重合,开元通宝的取意为开创新纪元 。在开元通宝发行后,唐政府就禁用了五铢钱 , 规范币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但是实物货币也没有被淘汰,这当中的原因有三 。

  • 一是南北朝的遗风影响;
  • 二是由于市场贸易不发达 , 缺少大宗商品交易的缘故;
  • 三是因为禁用五铢造成通货不足,用布帛当通货也是自然的事 。
南北朝时政府为盘剥民财,往往发行劣质钱币或强行提高钱币的价值 。如南朝梁政府发行铁钱 , 东吴时 , 发行大泉当千(一枚钱币当一千枚钱币使用),故而百姓多用实物交易 , 而常见的生活必需品谷帛就能充当一般等价物 。
而在唐初缺少大宗商品交易 , 人们用单位价值低、易于交割的铜钱完成小额商品支付,用单位价值高的、不易分割的整匹布帛完成价值较高商品的支付(贞观十一年一匹绢可折300文铜钱) 。因为购买的商品数量不多,即便绢帛不易携带,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种类繁多的布帛促进了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复苏 。
在贞观之治后,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但是唐朝政府的货币发行量却没有相应的增长,这就形成了钱荒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官方统计全国有5200多万人口,是唐朝人口的巅峰数值,其中没有计算各种各样的隐没人口、逃亡人口,因此实际人口数量只多不少 。
天宝年间,全国铸钱量每年只有三十二万七千缗,即三亿两千七百万文,即使铜钱全部进入市场,不计损耗,平均每人每年约有6.2文钱,这明显不够使用 , 钱荒显而易见 。即使在安史之乱以后 , 人口锐减 , 据学者估计 , 在元和年间平均每人每年约有8至12文钱 , 铜钱数量依旧不足 。
铜钱数量不足的原因除了铸造数量不够外 , 还有铜钱被用于陪葬、贮藏、打造佛像、销毁铸造铜器牟利等 , 这使得大量的铜钱退出流通领域 , 加剧了钱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