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拼多多评价体系 拼多多上为什么看不到差评

商品评价体系,左右着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购物决策 。它对于电商平台的作用,就好像鱼儿和水,谁离了谁都会「缺氧」 。
而过去的商品评价机制背后所隐藏的弊病,却在这次如放大镜般的疫情影响下,被清清楚楚的暴露在大众视野下 。
据数据显示,
拼多多
疫情期间的退款退货异常申请同比增加了120%,而这背后的诱发原因多是由于有效信息缺乏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
在疫情之下 , 出于对防护用品的短期刚性需求 , 消费者会盲目的在电商平台上产生抢购行为 , 从而时常出现误买、乱买等现象;同时在另一侧的商家端,贩卖假劣口罩、临时抬价也成为特殊时期内的行业常态 。
此外,被填满的清一色好评中,不乏商家通过刷单等非常手段获得的虚假好评 。在用户端 , 面对千篇一律的商品正向评价,消费者早已形成「好评疲劳」 。
从中不难看出 , 电商平台传统的商品评价体系的参考价值和可信度正在逐渐弱化,而为了解决这个根本痛点,拼多多急需迭代升级新的评价机制 。
所以,在近日被拼多多押宝,紧急上线的拼小圈顺势而生 。
拼多多版「圈子」近日 , 不少用户发现登陆拼多多时,App首页会出现弹窗推送消息,提示并通知最新版拼小圈的上线 。
对于已经更新完毕的用户 , 再次打开拼多多后,也将会自动受邀进入“拼小圈”界面,“看看好友都在买什么” 。
在“拼小圈”内,你的好友们将会看到你在拼多多上的订单记录,包括购买时间、商品、价格等信息,而陌生人则无法看到非好友关系用户的圈子内容 。
除此之外,用户开启拼小圈功能后 , 每完成一笔订单,其拼单动态会默认自动同步到拼小圈,用户可在3分钟内手动取消同步动作 , 诸如成人用品、女性用品、内衣裤睡衣、特殊医药用品等私密敏感性商品 , 将默认不同步 。
对于已经分享到拼小圈的动态,用户可以手动删除 , 而对于不想尝试使用拼小圈功能的用户,也能在设置中手动关闭或再次开启 。
从这些来看,被拼多多寄予厚望的拼小圈 , 更像是翻版的微信圈子,亦或是一个基于拼多多购物的“朋友圈” 。
其实,微信在2019年初就已经尝试过购物版的圈子——好物圈 , 原本在诞生之初就被微信极为看重 , 希望其能在电商赛道上有所最为,可事实却是屡屡出师不利 。
首先,隐藏在深处的入口通道(发现-搜一搜-好物圈)对于用户而言,发现极为不易;其次,落地的好物圈并不像设计之初所想的那样,熟人好友间互相分享推荐,却被圈内的KOL以及微商等广告刷屏,沦为微商及网红的私域流量,让用户产生极为不适的使用体验 。
如今的好物圈早已“泯然众人矣”,默默的更名为圈子,转型成为了一个生活内容分享平台 , 与当初设想的用户之间相互种草、分享的美好愿景渐行渐远 。
不同于微信的隐晦布局,拼多多在拼小圈上线之初就加大马力、极为重视 , 从上线位置为一级入口的行为上就可见一斑 。
无论是微信的“好物圈”(现已改为微信圈子) , 还是拼多多的“拼小圈” , 都是基于社交关系链的信息推荐 。
但有别于微信圈子背后来自于用户主动分享的属性,在拼小圈的机制里,平台方明显更占据主动权 。
许多用户发现此前已购买的商品订单被自动同步到拼小圈内 , 但拼多多官方却没有任何提醒 。
不难看出,有了好物圈的前车之鉴,拼多多似乎更想把拼小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
新的评价体系,究竟影响几何?【简介拼多多评价体系 拼多多上为什么看不到差评】拼多多的评价体系缺口由来已久 。
没有传统电商平台惯用的好评、差评,取而代之的是有图、视频、追加以及回头客等标签,另外,在拼多多商品的评论区充斥着大量笼统的商品评价,且大部分都为正向表述 。
不同于天猫淘宝强烈的品牌意识 , 拼多多的用户对商品的性价比有着更为极致的追求,消费者更注重低价与实用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凸显商品使用体验和感受的标签 , 影响着消费者最终的成交意向 。
对于习惯浏览商品评价的用户而言,在动辄成千上万的商品评价中过滤出自身需要的信息本就不易,而在其中更是充斥着诸多千篇一律的好评,这些大多数为虚假的正向评价并不能左右消费者的最终购物选择,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增加用户的决策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