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原文翻译赏析,兵车行全诗的意思( 三 )


场景、内容解读一、场景:1、送别场面—诀别
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2、征夫诉苦—抓兵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
3、征夫诉苦—逼租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 。“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役夫”是士卒自称 。“县官”指唐王朝 。“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 。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 。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 。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 。“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 。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
二、人民苦难及其根源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
三、思想内容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