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的意思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的意思

文章插图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的意思】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
【赏析】: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 。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