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副词,仅 。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 。乃:竟然 。大:很,非常 。
从来:从……地方来 。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
要(yāo):通“邀”,邀请 。(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 。“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
邑人:同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知道,听说 。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 。延,邀请 。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 。(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扶:沿着、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 。诣,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 。(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津:本义渡口 。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
业:职业【赏析】: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 。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
推荐阅读
- 求鲁迅好的故事赏析
- 草莓寒性体质可以吃吗
- 不动产权证证书号码在哪里看
- 包装好的猴头菇过了保质期还可以吃吗
- 毛脚女婿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毛脚女婿?
- 为什么雪莲果个大的不要
- 经济危机下如何生存
- 红薯蒸着吃要蒸多久最好
- 荒野行动高射速武器盘点 荒野行动谁的射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