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美术 学院派书法

学术书法(学术艺术)
“学术”以理论为第一步,对现有的书法创作方法进行反思,从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定位 , 从形式基点、技术趣味、题材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但目前甚至有人认为“学术”的出现预示着书法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可以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这的确是一种褒奖 。
“学院派”对所谓的“野路子”评价不高 。在“学院派”眼里,“学院”二字不仅仅是某个层次的象征,更代表着一种秩序和游戏规则,更预示着血缘和家族的关系 。客观地说,如果把“学院派”当作一种尝试和探索,如果过早地认定它是书法的未来,就很难说服大众 , 至少目前是这样 。书法尚未走到尽头,刻意寻求出路难免危言耸听 。
第一 , “学术”一词不合适 。一般来说,书法的流派很少,很多情况下只有群体 。学校的出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目前,书法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师徒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小组模式 。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容易形成某个群体,但这样的群体不能称为学校 。从字面上看,“学院派”是指一种“学校”,但并不是指什么 。“学院”是指高等院校,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 , 但另一方面,中国美术学院也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艺术院校 。所以被称为“学院派”本身就站不住脚,所指与所言不符 。
退一步讲,中国美院不是某个人的私塾 。除了这些目前活跃的“学术”精英,中国美术学院还有大量其他教育导师或教授从事书法研究 。那算吗?中国美术学院有几千、八百名学生 , 能全部归于它吗?提出“学院派”,以自己为学派创始人 , 把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的开创者和开拓者放在什么位置?
因此,笔者认为“学院派”一词不妥,有很多地方需要商榷 。这是学校的有意创造 。风格泛化和信息共享是目前书法创作的大趋势,塑造书法风格有两个要求 。一方面需要各向同性,否则就是异化;另一方面,体裁创作也要有差异 , 即艺术创作个性 。通过收集目前能看到的“学院派”的作品,可以看出形式大同小异,但没有个性 。与普通书法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共性 。
第二,不是形式的“形式”——空洞 , 简单 , 狭窄 。“形式至上”是“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三大核心之一,在其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是“学院派”被批判和指责最多的地方 。“学院派”认为“强调形式至上就是强调艺术存在本身的意义”,这是学院派喊出“形式至上”的最直接原因 。
形式上的“学术”到底指什么?按照“学院派”自己的理解:“一是既有书法风格,二是完成这种风格所需的技术手段 。”至于技术手段 , “学院派”把范围扩大到了点画技法、纸墨意象,但“形式至上”永远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因为作品没有意境,只能单纯追求形式 。书法必须以汉字为基础 。不是字数限制,而是规则 。
【学院派美术 学院派书法】历代众多书法家的艺术积累,丰富了创作技法,创作技法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有被接受的前提 。文字本身没有太多的表现力,但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有意识地增强线条的表现力,使之具有生动的生命力,从而成为艺术品,书法是情感的载体,这是书法的真谛,也是研究书法形式美的目的 。“学院派”是一种只注重形式,没有情感承载和意境的艺术创作,所以不能打动人 。
严格来说,“形式与内容”的提法在书法领域并不严格 。存在于文学领域的形式、题材、内容,运用于书法领域 。他们很容易混淆,形式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参考笔法、水墨、书法、构图 。内容呢?你指的是文字内容,还是别的?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要有意境,这是相同的地方,但区别也很明显 。书法应该是意境要求而不是内容要求 。
近代以来,书法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明显与历史大相径庭,书法家的创作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强调“形式”,附加“至上”,这两个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词,来肢解历史文化背景 。《学记》中“形式至上”的价值在于,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又多了一种可能的方式 , 而不仅仅是围绕形而上的哲学命题或道德范畴来谈书法 。任何艺术探索如果失去了足够的道德基础 , 它的概念只能成为一个干瘪的空外壳 。
如前所述 , “学院派”的创作没有意境,所以没有精神价值的倾向 。只要花点心思,任何书法家没有基本功都可以做到 。所以书法变得轻松,甚至肤浅平庸 。知识,道德,修养都忘了 。实质上,所谓“学术”的形式根本谈不上形式,与书法无关 。笔者一直在想“学院派”最初的灵感是否来自于书籍封面的外包装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