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美术 学院派书法( 二 )


三 。复制、拼接和生产-工艺流程文化背景的转移造成了书法的现代转型,但像“学院派”这样的现代转型实在是力不从心 。1998年推出“学院派”展,提出了三个基本标准:技术等级——手段;形成基点-效果;学科要求——思想,书法作者基本都是中国美院的本科生 , 进修生,青年教师 。与其他展览最大的不同是,几乎每件作品都有上百个字的“解决问题”,打破了以汉字为主轴的形式,用现代形式表达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分解汉字,运用制作、装饰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 成为一种人物拼贴、装置和图形艺术 。
创新和生产是两个概念,创新是概念,生产只是手段 。书法创作离不开技术因素 。技术是艺术的基?。?临摹本身就是技术练习 。通过熟练的临摹 , 可以进入艺术创作的境界 , 从而拥有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但归根结底,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
“学院派”虽然创新口号很响,旗帜很高 , 但也掩饰不了他们的尴尬 。艺术风格模糊僵化 , 观念单一漂?。?渐渐成为过去 。表演大多是对人的智慧的模仿 , 千篇一律的拼接和拼接让欣赏者无所适从 。如你所见,创作缺乏独立品格的缺点暴露无疑 。因此,以创作为导向的书法不应被机会主义所左右 。雷同会导致艺术的衰落,飞速发展的“学院派”书法只能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 。
一本书一旦养成了紧跟时尚的习惯,缺乏原创的努力,其生命力可期 。作为抽象形式的实验,“学者”以纯粹的视觉形式为第一宗旨 。回顾中国现代艺术近20年的发展,不难发现,倡导的重点是反叛精神,而不是具体的形式创作 。标语和口号铺天盖地 , 形式贫乏,枯燥无味 。在激进的艺术时代,很少有人能够以冷静的心态对形式语言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 。另一方面,“学院派”只能提供大量思想至上、形式平庸的作品,充斥着对西方风格的拼接和挪用,个性化普遍缺失 。
众所周知,一种完美的艺术语言的提炼 , 是以明确的个人风格的确立为标志的 , 有时需要十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在技术进步、媒体发达的后工业时代 , 真正的原创在挣扎 。借助外在的视觉形式 , “学院派”只是创作过程中隐喻和象征行为的表面载体 。观念在作品中的出现、存在和不断生长 , 是指书籍作者对艺术本体和周围事物的干预态度 。
对于一些创作者来说,存在风格图式和概念核心的混淆 。在意识设计至上的信息网络时代 , 抽象艺术可能会先于空 空发展,理论上对视觉形式语言的探索是没有限制的 。这些视觉元素有无穷无尽的组合,比如点、线、面、光、色、形 。但必须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探索和发现都具有艺术价值,独特也不一定意味着优秀 。
形式上变得“学院派”的专利发明和绝技炫耀,是因为其内在深度大打折扣,无法在理性和感性层面打动观者,无法引起共鸣 , 只具有装饰作用 。作为一种书法思潮,“学院派”体现的是技术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 。也就是说,“学院派”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当代书法的第一要义,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流派 , 更不是当代书法人文思潮的先行者 。
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实验,“学院派”书法的表达方式已经越来越表面化,对形式的要求更高更严,接近制造业,作品可以克隆 。真正的书法创作是不可能的,再熟练的临摹大师也不可能做到准确 。严格来说,艺术品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 。目前,只有几种形式的“学术”作品可以上市 。临摹一些古墨,拼接拼凑 , 尽量在色彩上花里胡哨,吸引人 。有的是加盖很多印章,模仿古代的鉴赏卷轴,这是工艺流程 。更有必要说,新的不是新的 。
书法的很多审美元素在“学院派”作品中是不存在的,打动人心的意境根本不存在 。书法创作需要一气呵成,而“学院派”可以在一个“断点”完成 。如果你累了,你可以休息一会儿再继续 。依靠书法、墨、纸、砚这些基本工具,“学人”还得加上锤子、剪刀、浆糊或胶水,还要配备复印机和照相机 。整体而言,“学院派”有形式但无实质内涵 , 充其量只是一种观念游戏 。
四 。没有终点的“艺术之旅”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学院派》有一些优势 。“学院派”利用普通人崇尚创新、想做点新鲜事的心理,树立“新形象” 。总的来说,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中,创新是最容易迷惑人的,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书法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不等于主观随意的创作 。离开了传统,就站不住脚了 。创新不同于科学技术 。越新越好,越值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