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甲状腺炎证治规律探讨( 二 )


辨证施治
1. 心肝火旺, 化热伤阴 早期多为一过性甲亢, 病程短, 常无特殊表现, 或表现为甲状腺轻中度或 弥漫性肿大, 质中或韧, 症见烦热多汗、 急躁易怒、 胸闷心悸、 面部烘热、 眼球突出、 多食易饥、 舌质红、 苔薄黄、 脉细弦或细数 。实验室检查见甲状腺激素 (T3、 T4)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TSH) 下降, TPOAb 或TGAb滴度升高,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 轻度升高或为阴性 。证属心肝火旺, 化热伤阴, 治以 清热养阴, 方用: 金银花、 连翘、 山栀、 黄连、 赤芍、 夏枯草、 瓜蒌仁、 浙贝母、 皂角刺、 知母、 生地黄、 玄 参、 麦冬、 生甘草 。金银花、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为君药 。黄连、 夏枯草清肝泻火、 消肿散结, 栀子泻火 凉血解毒,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 四药共奏清热泻火之 用为臣药 。瓜蒌仁、 浙贝母清热散结, 皂角刺消肿托 毒; 知母、 生地黄、 玄参、 麦冬四药合用, 共奏清热滋 阴, 增液润燥之效, 是为佐药 。甘草生用清热解毒散 结, 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清肝泻火、 消肿散结、 滋阴 清热之功 。随症加减: 若肝气郁结甚者, 加玫瑰花、 凌霄花疏肝理气; 若手指颤抖, 加天麻、 钩藤平肝息 风; 若肿块较甚, 加牡丹皮、 丹参、 杏仁、 桃仁凉血活 血祛瘀; 若失眠多梦, 加茯神、 远志宁心安神 。
2. 脾胃虚弱, 痰气互结 本病一般在经过一过 性甲亢期后, 很快进入此期, 然而也有直接进入此期 的患者, 临床上该证较为常见 。常表现为甲状腺肿大 如马蹄状, 质地较韧或较硬, 表面欠光滑, 可伴有局 部疼痛不适, 部位固定, 有时疼痛可向下颌角放射, 症见胸脘痞闷、 纳呆腹胀、 少气懒言、 肢体倦怠、 面 色萎黄、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滑或弦 。实验室检查可 见T3、 T4、 TSH基本正常, 或T3、 T4略微下降, TSH稍 有升高, TPOAb或TGAb滴度升高, 甲状腺细针穿刺 病理检查可见甲状腺滤泡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 胞浸润 。证属脾胃虚弱, 痰气互结 。治以健脾和胃, 理气化痰 。方用: 炙黄芪、 炒白术、 淮山药、 党参、 茯 苓、 法半夏、 陈皮、 香附、 砂仁、 鸡内金、 焦楂曲、 生甘 草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故用炙黄芪, 炒 白术、 淮山药、 党参健脾益气, 共为君药 。茯苓健脾 利水渗湿, 法半夏、 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香附 疏肝解郁, 行气宽中, 砂仁化湿行气, 五药共奏行气 化痰祛湿之效为臣药 。鸡内金、 焦楂曲共奏和胃消食 之功, 是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健脾和 胃益气、 祛湿化痰行气之功 。若有结节, 加皂角刺、 莪术消肿化积; 若有血瘀, 加郁金、 桃仁活血化瘀; 若泄泻, 加木香、 黄连、 薏苡仁化湿止泻; 若口干鼻 燥、 腰膝酸软, 加女贞子、 旱莲草滋补肝肾 。
3. 脾肾阳虚, 湿浊内生 本病后期, 病程日久, 阳气耗损, 为甲减重症表现, 此期在临床上最多见 。常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或结节性肿大, 质地坚韧或 硬, 可伴疼痛 。症见腰膝冷痛、 精神萎靡、脱发健 忘、 面色 胱 白、 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 可有全身浮肿, 下肢呈非指凹性浮肿, 舌体淡胖, 苔薄白或滑, 脉沉 细或沉迟无力 。实验室检查见TGAb及TPOAb阳性, TSH升高(严重者常>10) , T3、 T4降低, 甲状腺扫描 呈不规则浓聚与稀疏 。证属脾肾阳虚, 湿浊内生 。治 以温肾健脾, 化湿止泄 。方用: 桑寄生、 川断、 杜仲、 山萸肉、 菟丝子、 仙灵脾、 仙茅、 肉苁蓉、 何首乌、 炒白术、 淮山药、 法半夏、 陈皮、 砂仁、 生甘草 。桑寄 生、 杜仲、 川断补肝肾强筋骨为君药, 山萸肉、 菟丝子 补益肝肾, 收敛固脱, 仙灵脾、 仙茅补肾阳, 肉苁蓉、 何首乌补益精血, 共为臣药 。炒白术、 淮山药益气健 脾, 法半夏、 陈皮燥湿化痰, 助脾运化, 砂仁温脾行 气止泻, 共行健脾化湿, 行气化痰之功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 共奏温肾益精固脱、 健脾化湿止泻之功 。若五更泄泻, 加补骨脂、 肉豆蔻 涩肠止泻; 水肿较甚, 加防己、 黄芪补气利水消肿; 若颈前肿甚, 加皂角刺、 莪术、 猫爪草散结消肿; 若 或冷或热, 加黄连、 肉桂、 干姜寒温并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