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甲状腺炎证治规律探讨

桥本甲状腺炎 (Hashimoto thyroiditis, HT) , 又 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 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 ALT) 的最常见类型 。由日本外科医师桥 本策 (Hashimoto Hakaru) 于1912年首先报告而得名 。据国内外报告, 本病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5-10倍, 好 发于30-50岁 [1] , 且本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2] , 随着桥本甲状腺炎合并不孕、 流产以及恶性肿瘤 等的报道 [3-5] , 其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 。本病起病隐 匿、 进展缓慢、 病程较长, 临床常表现为甲状腺中度 肿大, 质地较韧或硬, 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增高 。本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仅表现为TPOAb或 TGAb阳性 。晚期因甲状腺滤泡被浸润的淋巴细胞破 坏替代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6]。目前西医针对本病 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多采取甲状腺激素替代等对 症治疗, 停药易复发, 不良反应多, 总体疗效并不理 想, 而中医从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特点和演变规律 着手,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局部病变及全身症状, 整体调节, 改善症状, 治疗效果良好具有独特的优 势 。本文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证治规律进行探讨, 阐述 吴敏教授带领的内分泌团队的辨证用药特点, 为桥 本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
病名、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病名没有明确记载, 但按照病症研 究可划分为中医 “瘿病” 范畴 。关于瘿病的记载, 最 早在公元前3世纪,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 有 “瘿” 的病名 。根据桥本甲状腺炎临床3个阶段表 现, 分别对应的病名应为: “瘿·瘿气” 相当于桥本甲 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 “瘿” 相当于单纯甲状 腺肿的桥本甲状腺炎, “瘿·虚劳” 为桥本甲状腺炎 合并甲状腺功能减低 [7]。
《诸病源候论·瘿候》 : “诸山水黑土中, 出泉流 者, 不可久居, 常食令人作瘿病, 动气增患”。指出瘿 病的病因主要是饮食、 水土因素 [8]。《圣济总录·瘿瘤 门》 从病因角度将瘿病分类: “石瘿、 泥瘿、 劳瘿、 忧 瘿、 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 忧、 劳、 气则本于七情”。《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 载: “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 食溪谷之水, 受冷毒之 气, 其间妇女, 往往生结囊如瘿”。《圣济总录·瘿瘤 门》 言: “妇人多有之, 缘患有甚于男子也”。已经认识 到女性大多易受情志因素影响, 发病率常大于男性 。
本病起病多实, 久则因实致虚, 从而形成本虚 标实之证, 以肝郁、 脾虚、 肾虚为本, 气滞、 痰浊、 血 瘀为标 。如《杂病源流犀烛·瘿瘤》 : “瘿瘤者, 气血 凝滞, 年数深远, 渐长渐大之症” ; 《重订严氏济生 方》 : “大抵人之气血, 循环一身, 常欲无滞留之患, 调摄失宜, 气凝血滞, 为瘿为瘤” , 已经认识到瘿病 的发生与气滞, 血瘀有关 。《外科正宗·瘿瘤论》 : “夫人生瘿瘤之证, 非阴阳正气结肿, 乃五脏瘀血、 浊气、 痰凝而成” , 指出了瘿瘤主要是由气滞、 痰浊、 血瘀互结而形成 。病情早期, 多表现为一过性甲亢, 以肝郁为主, 肝郁化火, 心肝火旺, 化热伤阴, 临床常 表现为急躁易怒、 烘热汗出、 心慌心悸; 病情中期, 以脾虚为主, 肝旺克脾, 或土虚木乘, 脾气虚衰, 脾 失健运, 痰湿内生, 气机升降失常, 痰气互结, 常表现 为甲功正常或略微偏低, 胸脘痞闷、 纳呆腹胀、 少气 懒言; 病情晚期, 脾肾气虚, 甚者脾肾阳虚, 水湿不 化, 湿浊内生, 多表现为甲减重症, 腰膝冷痛、 脱发 健忘、 面色 胱 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