掎角之势典故出处介绍,掎角之势什么意思?


掎角之势典故出处介绍,掎角之势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都说汉献帝无能,甘愿屈居曹操威严之下,丝毫不敢反抗 。其实汉献帝也曾秘密发布衣带诏,只是计划被提前暴露,虽然汉献帝活了下来,但很多汉臣都因此而死 。后来曹操想要讨伐刘备,程昱因为袁绍担心曹操的处境,但郭嘉却权利支持曹操 。后来刘备的确被曹操击溃,还顺带俘虏的关羽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掎角之势”,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这背后的典故吧 。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发生在曹操杀害董承及董贵妃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程昱和郭嘉 。原文如下:
且说曹操既杀了董承等众人,怒气未消,遂带剑入宫,来弑董贵妃……叱武士牵出,勒死于宫门之外……操谕监宫官曰:“今后但有外戚宗族,不奉吾旨,辄入宫门者,斩,守御不严,与同罪 。”又拨心腹人三千充御林军,令曹洪统领,以为防察 。操谓程昱曰:“今董承等虽诛,尚有马腾、刘备,亦在此数,不可不除 。”昱曰:“马腾屯军西凉,未可轻取;但当以书慰劳,勿使生疑,诱入京师,图之可也 。刘备现在徐州,分布掎角之势,亦不可轻敌 。况今袁绍屯兵官渡,常有图许都之心 。若我一旦东征,刘备势必求救于绍 。绍乘虚来袭,何以当之?”
操曰:“非也 。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 。急难图矣 。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正议间,郭嘉自外而入 。操问曰:“吾欲东征刘备,奈有袁绍之忧,如何?”嘉曰:“绍性迟而多疑,其谋士各相妒忌,不足忧也 。刘备新整军兵,众心未服,丞相引兵东征,一战可定矣 。”操大喜曰:“正合吾意 。”遂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下徐州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衣带诏”事件暴露,曹操杀害董承、王子服等人,又将董贵妃绞杀 。面对袁绍的强大军事压力,曹操果断提出东征徐州刘备的想法 。谋士程昱对此顾虑重重,但郭嘉则非常赞同曹操的想法 。此后,曹操亲征徐州,赶走了刘备,关羽也因此来到了曹营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程昱口中的“掎角之势”,意为从两方面夹攻敌人 。现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牵制敌人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中的“皆侯景叛戾,虚相陷诱,指成提挈之举,终无掎角之势 。”
与历史的真实相比,小说中的这个情节有真有假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 。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而在《三国志?程昱传》中,也无程昱对曹操的设想提出担忧的记载,可见小说中的这个情节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同时从程昱一生的表现来看,在这样的关键性问题上,程昱上不会这么糊涂的 。
郭嘉对曹操东征徐州的设想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明确的记载:“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 。”《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中也提到:“太祖疑,以问嘉 。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 。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 。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 。’遂东征备 。备败奔绍,绍果不出 。”由此可见,在是否东征徐州刘备这一问题上,郭嘉发挥了关键作用 。
【掎角之势典故出处介绍,掎角之势什么意思?】至于说到小说作者为何要虚构程昱的担忧与犹豫,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为了让情节变得更加惊险、刺激,二是突出郭嘉在曹操谋士中高人一筹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