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初探( 二 )


3 亚健康、体质与证候的应用思路
上述从理论上对体质、亚健康、疾病、证候进 行分别讨论时,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还是较为清晰的,然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健康、 体质、亚健康、疾病、证候等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 交叉变化的过程: 体质贯穿全局; 以体质为基础机 体可以由健康状态演化至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的上 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 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 区分; 在体质、亚健康和疾病过程中都需要对证候 进行辨识,但处于不同生理病理阶段的同一证候病 情、病势等显然是不同的,对三者如何加以鉴别目 前尚无有效可靠的方法 。以阴虚体质、亚健康状态 的阴虚证与消渴病的阴虚证三者为例,亚健康状态 的阴虚证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 比较体质九分法中 的阴虚质辨识与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的阴虚 证辨识,形体瘦长、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手足心 热、潮热、大便干燥、小便短涩、舌红少苔、脉细 数,是二者的共有表现,只是阴虚证对形体特征的 描述为形体消瘦,二便特征的描述为大便干结、尿 少色黄,另有盗汗、午后颧红为阴虚质所未提及 。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了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思路,认为可以通过对证候的评分进行量化,同时 结合微量元素、血液流变学、血清胰岛素水平、血 糖和全身热断层扫描胰腺细胞热能表现等情况分析 对比,以揭示从体质到未病状态再到亚健康态、疾 病状态之间微细的变化,同时探求疾病的可能诱发 因素,通过这样的横向对比建立一个关系轴向,并 不断丰富其中的内容 [12 ]。这样的思路还有待于具 体实施,更加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于开展 。
参考文献
[ 1] 马海鹰,雷呈祥 . 亚健康的定义、 分类及其鉴别[J] . 解 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 2) : 143- 146.
[ 2] 张志明,金冬梅. 亚健康状态研究现状[ J] . 中国健康教 育,2008,24( 3) : 201- 203.
[ 3] 岑澔. 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 D] .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 4] 杨志敏,黄鹂,杨小波,等.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 分析[ 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 6) : 589- 592.
[ 5] 欧爱华,麦润汝,原嘉民,等. 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 质类型相关性的对应分析[J] . 广东医学,2012,33( 1) : 11- 14.
[ 6] 柳琳,蔡三郎,刘银伟,等. 浅析中医体质学说与亚健康 状态[ J] . 中医药导报,2007,13( 7) : 9- 10,43.
[ 7] 赵晖,陈家旭.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学研究述评[ J] . 中 医药学报,2008,36( 3) : 1- 4,83.
[ 8] 张雅静,王天芳,薛晓琳,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及证 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现代文献分析[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 12) : 1290- 1293.
[ 9] 潘卫星. 关于建立中医体质治疗的意见[ J] . 中国医药学 报,1987,2( 3) : 50- 51.
[ 10] 赵进喜,丁英钧,王颖辉,等. 辨体质、 辨病、 辨证“三位 一体” 诊疗模式与糖尿病临床实践[J] . 中华中医药杂 志,2009,24( 8) : 994- 998.
[ 11] 黄煌. 经方医学的源流与现状分析[ J] . 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9,43( 1) : 6- 9.
[ 12] 姜海伟. 浅谈有关 “体质- 亚健康- 病证” 演变关系轴的中 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 ( 9) : 836- 837.
【作者】 郭蕾; 高玉亭; 赵雨薇;【“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初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