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时评人民日报 什么是饭圈文化

最近网上一个10秒的视频让人心疼:一群大爷大妈不停地拆包,往沟渠里倒亮晶晶的牛奶 。发生了什么事?
许多牛奶被倒进了沟里 。
原来,在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中 , 有一个为“偶像”投票的链接设置,粉丝只要购买指定的乳制品,打开盖子扫码,就可以为自己的“偶像”投票 。所以粉丝用真金白银买了一整车一整箱的牛奶,拧开盖子,投了一票 。这牛奶不能喝,打开后也不可能转卖 。于是,短视频里的一幕出现了 。
浪费?真是浪费 。很离谱吗?太疯狂了 。这一幕的背后,是畸形的“饭圈文化” 。
一个
“你一票 , 我一票 , 哥哥今天出道;你不投,我也不投 。姐姐什么时候出人头地?”
近年来 , 这种大量生产“偶像”,然后利用各种环节让粉丝买单的做法,已经成为平台娱乐选秀节目的标准套路 。
结果赞助商花了大价钱,不仅在节目上赢得曝光,还通过投票增加了产品销量;粉丝付钱就能看到“胜利”,支持的偶像票数上升——这似乎是一个让各方都满意的“双赢”局面 。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粉丝运营”分工明确,越来越专业化,“饭圈”高度组织化,阵营分化越来越明显 。
比如,每当自己的“偶像”面临淘汰或晋级等重要关头,被称为“数据女工”的粉丝就会披挂上阵 。他们会点击各大社交平台,频繁切换手中的账号,签到,转发 , 投票,打榜,控评,打黑...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 。
【饭圈文化时评人民日报 什么是饭圈文化】「数据女工」可以「勤劳」到什么程度?《偶像》出了一首新歌,即将登上排行榜;偶像发微博,“10万条目标评论”;有人说偶像坏话?去社交平台控评净化,誓为偶像正名!
图片:财新
这样的统一行动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和组织策划 。在“饭圈”里,有自发形成的“后援团”、“拍摄团”、“控制评价团”、“反黑团” 。可以说他们训练有素,秩序井然,几乎每一枪都能掀起波澜 。
比如2018年 , 一个综艺节目的获奖者发布了新歌MV 。短短10天,微博转发1.04亿次!要知道,当时微博的月活用户只有4.46亿,也就是说 , 1/4的用户转发了这个MV 。
这个异常好的数据自然引发猜测 。之后,一批提供批量转发微博服务的app浮出水面——
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app有17万微博盆,3000多万微博盆 。大粉丝账号是粉丝常用的,小粉丝账号是短时间内注册的 , 针对唱片销量、作品播放量、微博人气、各大排行榜排名等数据 。
这些都是付费应用 。其中一人获得了高达700万元的粉丝充值 。
据“饭圈”观察人士介绍,在数据刷量的过程中,会有后援会负责人、数据站站长以及专门与公司对接的人员来掌控全局 , 执行过程也是分工细致,一般人基本不可能做到 。

有人说,只是追星,只是看作品,听歌 。为什么这些粉丝这么拼,圈外的人看着都不好意思?
其核心玄机是“养部”的商业逻辑和粉丝参与感 。
简单来说,在现在的选秀节目中,谁能出道,谁“站在C位”,取决于谁得票多 。所以粉丝会觉得自己的偶像能不能出道,能红多久,直接关系到要不要帮忙打电话 。努力吧,《我自己的兄弟》会有票,有话题 , 有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不努力,自己的亲哥哥就不会被曝光,被谈论,被冷落,被黑 。
在中国美术学院学者孙家善看来,近年来的“饭圈文化”越来越强调流量明星与粉丝个体成长的“相伴”,甚至把粉丝与流量明星变成了“老母亲养儿子”的关系 。在“流量第一”的指导下 , 粉丝的购买力越强 , 偶像的“商业转化率”就越高,就越有商业价值,就能获得越多的资源 。
粉丝为了让偶像一直红下去,肯定会“不择手段”刷数据,保咖位 。
结果我们看到这些粉丝不仅要集资买偶像的专辑(有的人甚至买几千万套)或者电影票,还要给偶像送礼物 。曾经在日本和韩国流行的“偶像化”方法在中国越来越流行 。同时,基于贴吧、微博、群、Owhat等互联网平台,粉丝集资行为愈演愈烈 。
这些“饭圈集资支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包含物质回报,比如卖专辑和周边,用所得利润支持偶像相关活动;二是不提供实物回报,但承诺用粉丝真金白银进行选秀投票和给偶像送礼;三、约定为偶像“赚钱”,承诺提供回报却未兑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