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文化特点

唐朝是“茶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 , 并实现了从药用转向食用 , 再到全民饮茶的转变 , 因此 , 唐代的茶文化并非仅局限于社会的某一阶段 , 具有全民性、普及性特点 , 是契合社会各个阶层的 , 上至王公贵族 , 下至黎民百姓 , 同时 , 随着《茶经》一书的出现 , 标志着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
唐代饮茶文化唐代喝的茶是“蒸青绿茶” 。这种茶是通过先蒸 , 蒸完了以后杀青 , 然后再把它捣烂之后压成饼 。因为茶易湿、易串味、易稀释 , 所以“蒸青绿茶”采取这种做法 。
陆羽在《茶经》介绍了唐代的煮茶方法 。先把茶烤一下 , 将茶的香气激发出来;然后敲碎 , 通过茶碾碾碎 , 再过箩筛器 , 筛成细粉 。
唐代的分茶:“凡酌 , 置诸碗 , 令沫饽均” 。茶汤表面的茶沫是精华 , 所以在分茶的时候 , 既要把每一碗的茶量分均匀了 , 而且还要把茶沫尽量给它分匀 , 所以《茶经》里说“令沫饽均” , 要给大家都分匀了 , 这才是分茶的高手 。
《茶经》里有“凡酌 , 置诸碗 , 令沫饽均” 。唐朝的时候 , 用的是茶粉 , 我们以前叫沫茶 。日本人所说的抹茶 , 其实就是沫茶 。
唐代茶文化的魅力到了唐朝 , 人们对茶叶的使用方法从药用转向了食用 。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记载:“近晋、宋以降 , 吴人采其叶煮 , 是为茗粥” 。从中可以看出 , 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食用的一种食物 , 不单单是作为炼丹修仙的药物 。
由此饮茶由最初的药用 , 发展为可食用的茶粥 , 再到唐朝陆羽时的煮茶、沫茶 , 等等各具特色的保健汤饮 , 蔚为大观 。这体现出唐朝人们物质的丰富 , 茶叶在人们生活中普及 , 成为“比屋之饮” , 不再只是粗俗的“解渴之饮” , 它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 , 人“不得一日无茶也” 。
在饮茶方面的讲究 , 也体现出盛唐的气魄——文明礼仪之邦 , 尚礼尚文 。
茶文化东传日本演变为抹茶 , 更是体现了大唐文化的辐射力 。
其次 , 唐代的茶文化 , 上至皇帝**阶层 , 王公贵族 , 僧人禅寺 , 文人墨客 , 下至最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茶叶进行饮用 , 普通群众饮价格低廉的粗茶 , 达官贵族等饮用细茶与茶之名品 。
不同身份的人也以茶进行着不同的“仪式” , 文人墨客撰写茶诗 , 寺院僧侣以茶参禅 , 皇家以茶礼佛等;唐代茶的流行最大程度满足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需求” 。
者更体现了 , 茶文化的全民普及性 , 以及社会的繁荣 , 精神文明的丰富 。
茶马之路的起源唐初 , 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结婚 , 并向西藏介绍了茶 。
藏族人的饮食以肉和奶制品为基础 , 茶是他们缺乏维生素的最佳饮料 。很快茶需求量很大 。但是那里的高海拔和恶劣的气候使茶叶很难生长 。而内陆市场需要大量优秀的藏族马匹 , 以不断扩大的军队 。
随着茶叶产量的飙升和马匹市场的发展 , 内陆茶叶商人开始通过艰难的路线将茶叶运输到西藏 , 并将其换回藏族小马 。这被称为“以马换茶”贸易 , 是“茶马之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