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养生保健类药膳

1、养生、药膳、食疗、保健的概念和区别?
食疗的含义: 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故名思义,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 。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食疗”既是美味佳肴,又具有养身保健、防病治病,能吃出健康,益寿延年 。我们的祖先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相互结合,溶为一体,能补能治,创造了“中国食疗学” 。,食疗与药膳的关系: “食疗”和“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食疗”和“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食疗”是不加药物,“药膳”是食物加药物,是一种含有药物成分的膳食,使苦口的药物,变成美味的佳肴 。“药膳”是在传统“食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食物与药物相结合,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的色、香、味、形俱佳,具有养身防病,治疗康复和益寿延年的功效 。“药膳”包括:药菜、药粥、药酒、药茶等 。严格地说,“药膳”属于药物剂型之一,只是这种剂型形式多样,品种不一,按功能分类,可分为: 益气健脾,补血养营,气血双补,滋阴生津,助阳补肾,安神益智,开胃消食,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平肝熄风,解表散邪,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退肿,润肠通便等等 。“药膳”是在食疗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药疗” 加“食疗”,因此有“药膳食疗学”之称 。“药膳食疗学”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临床实用学科,颇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保健养身须趁早、 依据情况选食疗 。若问食疗之根本、平衡膳食最重要 。

养生:是养护生命,避免有害生命的事物 。保健:是通过某些方式保持健康体魄过程 。药膳:是加入了药的食物 。食疗:是通过调整日常饮食达到防治一般疾病为目的的吃饭方式 。

养生≈保健,药膳≈食疗
2、中医的药膳养生法有哪些?
根据体质来辨证施膳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讲究辨证论治,其实进补药膳也要根据自身体质做到辨证施膳 。中药药性有寒、凉、温、热之分,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或病情来科学选用 。一般来讲,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大葱、生姜、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适于偏阴质的人或寒证、阴证患者,主要表现为畏寒、乏力、易出汗、记忆力差、腰酸膝软、胃寒、便溏、性功能较差等 。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马齿苋、荸荠、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偏阳质的人或热证、阳证的患者,表现为怕热、易兴奋、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 。
优选药材
科学烹制
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凡是变质、发霉的均不能食用 。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 。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 。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是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 。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 。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 。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