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二 )



3 证变脉变,随脉治之 “食积致痢” [2 ] 案中患者夏天患有痢疾,经过误 治卧床不起,诊其脉为“俱微弱沉细,然至数匀称,惟右关独大,按之搏指”,王氏认为“此病因食积致 痢,初医下其火,未去其食也 。此时必肚腹膨胀,醒 时见食作呕,病虽危,不惟不即死,并可生也”。于 是以平胃散加神曲、 麦芽等治疗,夜晚解下极多秽 物,腹部舒坦而好转 。第二天诊脉“小而气虚”,用 真人养脏汤固其痢,3 剂而痢止,略进食矣,继续服 用人参养荣丸半月而病情痊愈 。
按: 王氏善于通过脉诊推测病人的脏腑阴阳虚 实情况,最后根据脉诊指导辨证及处方用药 。正所 谓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案王氏根 据脉象“俱微弱沉细,然至数匀称,惟右关独大,按 之搏指”,诊断为食积致痢,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独 处藏奸”。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中还阐述了“独处 藏奸” 的学术思想 : “独之为德,为群疑之主也,欲得 之者,犹纵目于泰山之顶,犹认针于沧海之中 。[4 ] ” 他认为在疾病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那些与诸多 症状不一致、 反常、 特殊的表现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辨 证线索,恰恰是辨证的关键所在 。同样脉象的特异 变化也能给我们重要的线索 。第二次诊脉为“小而 气虚”,辨证属脾气虚弱,用真人养脏汤止其痢,最 后服用人参养荣丸而痊愈,这体现了王氏临床随脉 治之的临床特色 。
4 诊脉精微,多法并用
4. 1 诊脉精准,丝丝入扣 “痰结肺胃咳喘晕绝” [2 ]2 案中 : “诊其右寸关脉 坚凝而滑,几乎搏指,余则平平 。乃曰: 滑者痰象也,坚凝者,痰结也,见于寸关之间,盖顽痰结于肺胃之 管 。肺为清道,胃为浊道,两道为痰所壅,故甚则晕 绝也 。此病非汤剂可疗,非礞石滚痰丸下之不可 。” 又如“脾虚失运大便不通” [2 ]7 案中 : “诊其六脉微 弱,右关尤甚,右尺脉细如丝 。乃曰: 此脾虚不能转 运故也 。遂立四君平胃汤,重用潞参至一两 。” 按: 王氏对脉诊的分析尤为精准,详细诊查寸口 脉之三部九候以了解脏腑之虚实传变,在“诊脉如 审案” 篇中王氏重点论述其脉诊特色 : “ 吾尝谓诊 脉,须合三部十二脏腑,参考而斟酌之,方有定见 。若诊寸而忘尺,诊右而忘左; 滑则治其痰,数则去其 火,虽有小效,亦难去病,况审之不清,而未必效乎 。俟高明斟酌之 。[2 ]106 ” 可见其脉诊之仔细,只有认真 诊查脉象、 推敲脉理,才能做到胸有定见,谨守病机 。
4. 2 详诊寸口,不忘太溪 “红痧危症,昏不知人” [2 ]5 案中,患者“四肢椎 床,昏不知人,提腕诊脉,无一丝可见”,这种情况下 王氏 “按太溪,则沸如涌泉,心头突突乱动”,余曰他 认为 : “此红痧也,症虽危,却无碍 。乃刺其委中、 尺 泽,出黑血半盏,神气稍定 。” 按: 上案病情较为危重,王氏在详细诊查寸口脉 “无一丝可见” 的情况下,注重对太溪脉的诊查 。太 溪脉属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的部位之一,位于 足内踝骨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处,为足少阴肾经 之脉,以候肾气,肾气之存绝诊此处便可得知 。在病 情危重的情况下,即使寸口无脉,只要太溪脉微微跳 动,犹如树之有根仍可救治 。故诊查太溪脉在危重 症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
5 结语
通过对王堉《醉花窗医案》 的分析总结可以发 现,王堉在脉诊方面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基本每个病案中都有对脉象的记载和脉理的分析,可见其在四诊中对脉象非常重视 。其脉诊精准多法 并用,基本上三部九侯都去诊查以探求脏腑经络的 阴阳虚实情况 。由于王氏对脉象的熟悉,其常常善 于运用脉诊推断病情的预后,在疾病错综复杂的变 化中,始终根据脉象的变化来指导其临床辨证治疗 。当然中医学重视四诊合参,但脉诊在临证中的重要 性确实不可小觑,如何进一步分析、 整理、 挖掘古籍 中脉诊之精华用于指导临床,这也是我们当今面临 的重要课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