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醉花窗医案》 是清代医家王堉所著,并未刊 行,只有抄本存世,1976 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 出版 。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介休县人 。其著述有二,一为《醉花窗遗稿》,注明 “已刊” ; 一为《脉案》 未刊,故《脉案》 疑即本 书 [1 ]。王堉本是举业出身并非医生,通过博览群 书、 兼收并蓄以汲取经典医籍之精华 。其诊病问药,颇有清代儒生严于考据、 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 。他 重视对疾病关键病机的辨析,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 思路非常清晰,确有所长 。全书共有医案 101 个,其辨证多从主症、 兼症、 脉诊三方面入手,尤重脉诊 是其特色 。本文通过对其医案的分析探讨其脉诊的 特色 。
1 重视脉诊,凭脉辨证
书中所载 101 案中,多数医案均详细记录了脉 象,王堉之重脉可见一斑 。如原文 : “郭鹤轩名昌年,医士也,货药于乡 。甲辰夏,忽患目痛,因自知医,用 黄连、 山栀、 菊花、 薄荷之类清之,转益增剧 。不得已,延余视之 。观其不红至少肿,又无翳障,惟黑珠起红 一点 。诊其脉搏,沉数细弱,知为阴虚血热,郁于肝 脏,无怪寒凉之不应也 。因以杞菊地黄汤易生地而投 之 。一服而疼减,三服而红点除,疼全止矣 。[ 2 ]1 ” 按: 临床中我们常常会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形成 一种思维定势,而忽略了进一步的辨证过程 。而重 视脉诊,凭脉辨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疾病之本 。如 本案中目痛,按常规可能会辨证为肝经风热,多会选 用清宣浮热之黄连、 薄荷、 菊花等 。但是王堉心有定 见,凭脉辨证,诊脉为沉数细弱,可知沉为病位在里,细数为阴虚血热,此时投以寒凉药物是药不对症,正 如王冰所说 :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故当用滋阴壮 水之法以退其热,投以杞菊地黄汤变熟地黄为生地 黄,增强其滋阴凉血之功效,疾病好转 。
2 脉证相参,判断预后
2. 1 脉证相悖,预后较差 在 “产后腹痛” [2 ]36 案中,“友人盂嘻之妻,年四 十余,新产后,患腹中块痛 。延余诊视,按其两脉实 大而坚,知非吉象,而以至好,不便明言 。乃聊以人 参泽兰汤进,服之未效 。又请余冶,余曰,痛不减,则 药不效,请延他医视之 。盂不肯,至余门者日三四 次 。不得已,实告曰,产后之脉,宜缓宜小,今见坚 大,恐难愈也”,其后果然 “五十余日而殁”。按: 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正气与邪气力量的转 换,因此脉诊在推断病情的预后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邪正消长所产生的虚实变化可以通过脉象的有力、 无力表现出来 。脉虚无力多提示正气不足,而脉实 有力多提示正气充足,尚可与邪气斗争 。若久病脉 见虚弱之脉,是脉证相符,经过合理的诊治疾病可有 向愈之征; 倘若久病气虚、 虚劳、 亡血或久泄久痢而 反见脉实有力,是脉证相悖,提示邪气亢盛、 正气已 虚衰之危候 [3 ]。正如此案新产妇人,本应气血虚 弱,脉象宜缓小而不应该实大而坚,故脉证相悖,预 后较差,50 余天而死亡 。
2. 2 得真脏脉,乃为不治 在“肝郁气逆脉不应病” [2]38 案中: “其脉多 伏,惟肝部沉坚而涩,且三二至辄一息 。知为肝 郁,因以苏子降气汤合左金丸进,三服而气稍舒 。又视之,肝部有长象,又益颠倒木金散进之,十剂 后,腹减而气舒,饮食进,精神作矣 。一日留晚餐,座中仍令诊之,脉息如故,余未便明言,归语家人 云: 三伯肝脏已绝,病恐不起 。家人曰,已愈矣,何 害? 余曰,此脉不关此病,此病易愈,此脉不可转 也 。况见肝脏,必死于立春前后 。家人以余故神 其说,置不信,余遂北上 。至冬病作,竟医药无效,于腊月廿四日终于家 。” 按: 《素问 · 平人气象论》 提出了“真脏脉” 的概 念: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所 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 肾不石也 。” 真脏脉出现 多提示病情危重,多预后不良或者死亡 。这则病 案中肝脉沉坚而涩,且三二至辄一息,即《频湖脉 学》 所谓“循刀责责” 之肝的真脏脉,虽然患者病情 缓解,但是脉象没有变化,故根据脉象可以推断出 患者的死亡时间,可见王氏对脉学的研究功力非 常深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