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的诗 清君侧是什么意思( 二 )


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落草了,于是他等待招安的机会,打起了峻青这边的主意 。当然也有一些勇者不愿意立圣旨 , 然后都离开了梁山 。
这一点在原文中已经多次体现,比如第一次“误取邪灵”,也就是后来的108梁山好汉 , 但作者马上表态“宋将忠义”;林崇恒被高俅父子陷害,严刑拷打,最后落草梁山 。他的目标只是“砍掉君主的罪魁祸首”;在一次去河套打贼的时候,阮小五唱了一首《杀尽酷吏贪官 , 尽忠报恩赵官家》
由于奸臣无比强大狡猾,梁山好汉终究都占了上风,“忠君”思想最终占了上风,最终等待英雄们的注定是“鸟尽弓藏”的结局 。这一点,就算没有继承者继续下去,没有这本书的一百二十本 , 一般也是可以推出这种结局的 。
3.“尊王与洋人嗡嗡”的思想及其行为 。
“尊王扰夷”一词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著作之一 。其中的典故出自周王室亡国时期 。当时最大的诸侯国齐王齐桓公,曾多次打着“尊周室,抗夷 , 禁篡,抑兼并”的旗号抵御外敌,赢得了后人的赞誉 。
《水浒传》作者虽然没有在文中明确喊出这个口号,但从前七十回到诏安讨伐方腊的章节中 , 都可以隐约看出作者的意图 。施耐庵关于讨伐方腊的写作与元末动荡的现实生活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
在施耐庵的墓志铭中,王道生说 , 施耐庵“弃官归隐”,恰逢“元朝之乱 , 小人当道”,自己已经“陷入困境” 。
李在《施耐庵传》中更详细、更生动地记录了这一点 。由于施耐庵没有参加张士诚起义,“士诚不乐而走” , “乃安恐祸,举家移淮安” 。从这两个记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王道生指的是谁 , 施耐庵遭受了什么样的“苦难” 。
元末农民起义,张士诚表现最差,危害百姓,军纪极差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是“在皇族中特别没有纪律性” 。张士诚害民,称王统治 , 放弃了与元朝廷的斗争,转而借机打击农民起义的其他势力 。施耐庵在书中写方腊是很有可能的 , 因为他痛恨他危害人民的行为 。
《水浒传》中除了讨伐方腊、平天虎、灭王庆之外,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势力辽,这也是书中重点强调的,体现了作者抵御外敌的情怀,是作者对现实的投射 。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忠君”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始终 。从《水浒传》的人物设定来看,“忠义”成为刻画人物的重点 。《水浒传》中有100个单骑和8个将军 , 所有英雄的身份和出身,上至朝廷的文官武将和下层官员,下至街头的流氓工匠,还有道士、下层文人、地主富商,不一而足 。
虽然他们落草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终都是在“忠义堂”下结拜,以“为天之德”为指导;接受朝廷的“招安” , 甚至出征廖平,实际上是“尽忠仗义为臣” 。
故第八十一卷书名《入诗》曰:“忠天道善行 , 三次受帝玺 。二十四仗已破辽国,大小皆成 。”所谓“忠义为天”,说明忠义是作品的主要内涵,被皇帝封侯说明人物忠义的忠实对象是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宋徽宗,《破辽国》是所有英雄忠义爱国的具体例证 。
摘要从《水浒传》的主题来看,“忠”成了作品写得最多的部分 。《水浒·聚义》时,天文石碑铭文写道:“一面为‘天道之善’二字,一面为‘忠义兼备’二字 。”“水浒集会”后,他们所做的是“保护环境和人民”,其中就包括“除恶务尽” 。镇压方腊起义就是突出这一点的最好例子 。
所以《水浒传》在肯定这108位将军的“义”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对君主的“忠” 。所有这些都只是作者对现实的反映 。
参考资料:
新化县续志
《水浒资料汇编》第五卷
【清君侧的诗 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元朝历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