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时代对“脾脏”实体的认知( 二 )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藏精于脾……其味 甘” 的描述,这与合信氏 《全体新论》 “尝其味甜,故 曰甜肉 (即pancreas) ” 的记载相符,德贞在《全体通 论》中也说英俗语pancreas为甜饼之意 [4]。而有 “储 血” 功能的spleen,从其解剖结构上并不含 “津液”,更不能为胃 “行津液”,与 “甘” 也无从建立关联 。因 此,“津液在脾” 的 “脾”,更接近pancreas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 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 “脾” “不行 津液” 会有 “气日以衰”,筋骨肌肉无气以生、 萎缩 不用这种类似 “营养不良” 的严重后果,揭示了脾为 胃 “行其津液” 的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 胰液中含有水解3种主要食物的消化酶,是所有消 化液中最重要的 。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 障碍时,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 脂肪和蛋白质仍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影响吸收,但糖的消化和吸收一般不受影响” ( 《人体解剖与生 理》 ) [5]。由此可见,《素问》 对 “脾” 之 “行其津液” 的认识与现代医学pancreas分泌液在吸收营养物质 的重要性认识并无二致,因而更加可以理解所谓为 “胃” 所生、 所行 “津液” 的 “脾” 是指pancreas,而 非spleen 。
《黄帝内经》与“脾”相关的疾病观
《素问·奇病论》对 “脾瘅” 病的描述,为我们 提供了脾脏实体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两者关联的 证据: “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 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 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 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 消渴”。
文中 “此五气之溢也” 的 “五气” 指 “五味”,指 代饮食,说明脾瘅与饮食相关; 所谓“此人必数食 甘美而多肥也” “肥美之所发”,则进一步阐明该病与过食肥腻甘美之品有关,且多体胖; 至于 “令人内 热” “转为消渴” 等特征,都与当代糖尿病、 糖耐量 异常者极其相似 。因此,有学者直接认定 “脾瘅” 就 是糖尿病前期 [6-7]。此外,《素问· 五藏生成》的 “脾 之合肉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的 “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 等论说,构建了 “脾” 与肌肉间特定 的 “病理-生理” 关联模型 。现代医学认为,胰腺中 的胰岛素在肌肉组织中可促进葡萄糖转入肌细胞,促进糖酵解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肌细胞摄取氨基 酸,促进肌蛋白合成 [8],恰为《黄帝内经》的这种关 联关系提供了佐证 。
《素问·痿论》对 “肉痿” 有 “脾气热则胃干而 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的病机及其病程的描述; 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有消渴燥热的症状外,有将近 50%的患者会发生周围神经病 [9],主要表现为肢端麻 木症状,甚至可发生糖尿病性肌萎缩,《黄帝内经》 与 “脾” 相关疾病的描述,从病因病机学角度印证了 pancreas与肌肉病变的关联程度; 对spleen来说,却 难以解释上述疾病临床特征及其病因病机的内在关 联,更缺乏与之相关的直接证据 。
同样的,《素问·刺热》篇对脾热病及其相关症 候有很多描述: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 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 阳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