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时代对“脾脏”实体的认知

所谓 “土为万物之母” “脾为后天之本”,脾脏对 中医学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脏器 。然而,就其对应 的解剖学意义的脏器来说,脾不似心、 肝、 肺、 肾诸 脏,似乎缺少清晰的指向,不但有文献指称为 “脾” (spleen),也有文献指称为 “胰腺” (pancreas),或 混称之 。
虽说中医的藏象概念与西医的解剖脏器概念涵 义有别,但是中医的藏象学说却也离不开实质脏器 这一基础 。在历代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派、 传 承混杂,对经典文意的理解迥异等影响,脾脏实体的 记述不尽相同 。为此,笔者从中西不同文化的背景出 发,对《黄帝内经》时代以来对脾脏实体的认知及其 迁流史做一简单的梳理和考察,以期获得更加明确 的认知 。
《黄帝内经》论脾脏实体
《黄帝内经》论述了 “脾” 的解剖、 生理及病理 学意义 。《素问· 太阴阳明论》载: “脾与胃以膜相连 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对比现代解剖学,胰腺横 贴于位于胃的背面,在第1、 2腰椎水平; 胰头因前上 缘部贴于胃幽门,下部被十二指肠遮掩,与胃部接触 不大; 胰颈前面覆盖为腹膜、 部分网膜囊,与胃幽门 相邻; 胰体前面被覆有网膜囊,网膜囊与胃后壁相 连; 胰尾部分汇入脾门,部分与胃相连 。因此,可以 说除了部分胰头,向胃面的胰脏几乎都与胃以网膜囊 相连,接触面积占胰脏总体较大 [1]19-21。spleen与胃连接的方式与pancreas有所不同,虽 然spleen的上极与胃底相邻,但其通过由脾脏被膜与 覆盖胃的腹膜折返形成的胃脾韧带相连,因此更像是以韧带相连,在外科手术上常切断胃脾韧带以分离 胃和脾脏 [2]5-6。另外,脾及胃的被膜、 胃脾韧带均为薄 而光滑的半透明状,而覆盖pancreas的网膜囊则通常 会有数量可观的脂肪 [3],脂肪又常为黄色,从视觉上 与前者差异显著,网膜囊更加明显、 直观、 容易被古 人发现 (见图1)。
图 1 网膜囊及胃脾韧带
注: 1. 胃脾韧带前层; 2. 胃脾韧带后层; 3. 脾肾韧带前层; 4. 脾 肾韧带后层; 5. 网膜囊; 6. 网膜囊开口 。从spleen与胃接触面积占比来看,其脾门部分与 胰脏相连,有丰富的神经、 血管出入脾,导致脾脏的 脏面只有脾门上极圆钝的部分与胃底接触,脾门的后 下方、 下方、 前下方的部分分别与肾脏、 胰尾、 结肠 相连,由于脾门内陷导致脾脏前缘薄锐,脾门前方只 有较薄的前缘的脾脏被膜与胃底外腹膜接触 [2]4-5。因 而在真正接触胃的面积的比例上远没有几乎是贴在 胃后壁的胰脏的大 (见图1-图2)。
图2 脾脏的隔面与脏面
注: 1. 胃面; 2. 肾面; 3. 胰尾面; 4. 结肠面 。隔面 脏面
因此,两者相比,与胃最贴近、 最密切,以及 “以 膜相连” 最明显的是pancreas,而并非是spleen 。类似《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能为之(胃)行 其津液” 的话,如 《素问 ·奇病论》 云: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素问·厥 论》云: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等,在《素问》中 反复出现了5次,这在 《素问》是不多见的,其重要性 不言自明 。这句话表达了 “脾” 可协助胃,以及 “脾” 可以 “行津液” 两层含义 。《素问·奇病论》云: “脾为 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证实古人所见之 “脾” 中是 “有” 津液,并能为胃 “行其津液” 的 。
从现代医学来看,食物在经过胃初步消化后,pancreas随即分泌富含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 肪酸酶等十多种消化酶的胰液,每日分泌的胰液 约在1 000mL以上; 经胰管,将消化液、 酶与胆汁汇 同注入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 。其中,腺泡合成、贮 存消化酶,导管分泌水,因而pancreas中确 “有” 津 液,且为 “胃” 所生、所行之 “津液” 还具有相当的 “规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