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不同呼吸形式对中脘皮温影响的实验研究( 三 )


表 2 穴点温度、 穴区温度的均值比较表
温 度 例数
用力 不用力
操作一( 呼屏)
操作三( 吸屏)
操作二( 吸屏) 操作四( 呼屏)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穴点温度 28 0. 09 ±0. 09 * 0. 05 ±0. 03 0. 07 ±0. 09 0. 09 ±0. 14 0. 04 ±0. 07 0. 13 ±0. 25 0. 06 ±0. 06 0. 07 ±0. 04
穴区温度 28 0. 05 ±0. 06 0. 05 ±0. 05 0. 04 ±0. 06 0. 10 ±0. 16 0. 04 ±0. 04 * 0. 08 ±0. 04 0. 04 ±0. 07 0. 07 ±0. 07
注: 与各自安静态比较:
* P <0. 05
表 2 显示,操作一的穴点温度标准差的均值和
操作二的穴区温度标准差的均值,与各自的安静态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此外,操作三的穴区均温与操作二的穴点温度 标准差与安静态比较,虽然 P 值大于 0. 05,但是其 P 值同为 0. 07,与 0. 05 非常接近 。
标准差是该段时间数据波动稳定性的标志,根 据具体数值其代表的数据特征可以认为,操作一中 穴点温度不稳定性较安静态增强,操作二和操作三 中穴区温度稳定性较安静态增强; 此外操作二中穴 点温度稳定性较安静态也是增强的 。综上所述,可 以认为操作二其稳定性最强 。
表 3 穴区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极差温度的均值比较
温 度
用力 不用力
操作一( 呼屏)
操作三( 吸屏)
操作二( 吸屏)
操作四( 呼屏)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操作 安静
最低温度 0. 07 ±0. 09 0. 19 ±0. 38 0. 06 ±0. 07 * 0. 35 ±0. 68 0. 05 ±0. 04 * 0. 22 ±0. 45 0. 06 ±0. 10 0. 30 ±0. 70
最高温度 0. 05 ±0. 06 0. 05 ±0. 03 0. 05 ±0. 05 * 0. 07 ±0. 04 0. 03 ±0. 04 * * 0. 08 ±0. 04 0. 05 ±0. 06 0. 07 ±0. 04
极差温度 0. 20 ±0. 38 0. 09 ±0. 08 0. 06 ±0. 08 * 0. 35 ±0. 65 0. 05 ±0. 04 * 0. 21 ±0. 43 0. 07 ±0. 07 0. 32 ±0. 69
注: 与各自安静态比较:
* P <0. 05,* * P <0. 01
表 3 显示,有关穴区部位皮温极值的变化,操作 二和操作三与各自安静态比较,都表现出统计学的 差异( P <0. 05,P <0. 01)。结合相应的数值,同样 可以发现,操作二和操作三极值的稳定性较安静态 相比较,都得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提高,其数值波动 幅度显著性降低 。
3 讨论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推论,该导引配合不同 呼吸,可以伴有中脘穴周围不同的皮温变化 。其中 操作二和操作三,即吸气后屏气上举,皮温变化的波 动幅度更小,具有规律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呼 气后屏气上举操作,其皮温变化未见到明显的规律 性特征 。此外,无论吸气后屏气上举还是呼气后屏 气上举,皮温均出现平均温度降低、 最低温度升高、 最高温度降低的表现 。
本实验是针对《诸病源候论》 中调理脾胃的一 条导引法操作而展开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呼吸对 于导引效果的不同差异倾向 。孙艺军 [6 ] 等研究其 实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特征 。
本实验中用 1 组数据表征 1 个状态,因而可以 找到更多的特征性变化,文中主要采用均数和标准 差 2 个数据来标示各个状态的特征 。均数反映的是 直接的结果特征,而标准差则代表了人体对于皮温 的调整能力,即温度变化的稳定性 。
由于受试在实验前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导引功法 训练,虽然进行了具有中医气功特色的具象思维能 力培训,保证受试们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具象思 维,但是具象思维强度相对不高,最典型的表现即皮 温绝对值的变化量级为 0. 1℃ 。单就该量级的温度 变化而言,无法确认是操作产生的效果 。但由于本 实验记录过程的连续性,可以观察到该变化的持续 性与规律性,同时可以用标准差将其微小的变化加 以放大显现,实验结果清晰地展现出这一特点,在导 引操作过程中,主要体现是皮温均值和最高温度的 降低以及最低温度更大的升高幅度 。皮温绝对值虽 然降低,但是其波动幅度也显著收窄,表现为更为稳 定的皮温状态 。

推荐阅读